【修身•践行】塘桥引领居民“用文化修身心”

 

在校园里,红色诗歌正被激情诵读;在军营,传统的“码头号子”再次唱响……近年来,塘桥街道广泛挖掘、集聚公共文化资源,开启“多元社会力量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模式,为基层的文化活动注入了一份专业性。...



在校园里,红色诗歌正被激情诵读;在军营,传统的“码头号子”再次唱响……近年来,塘桥街道广泛挖掘、集聚公共文化资源,开启“多元社会力量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模式,为基层的文化活动注入了一份专业性。

校园里来了“红色诗人”



“有些人习惯于审椅子。从来没有想过:这把银杏树下的旧椅子,也会审自己!”日前,建平南校安静的校园里,传来了一阵阵激昂的诗歌诵读声,学生们朗读的是“红色诗人”桂兴华的作品《陆家嘴的一把旧椅子》。“桂老师每周都会来开展红色诗歌的教学活动,已经坚持了一年半时间了。”师生口中的“桂老师”正是桂兴华,他带来了自己编著的《红色经典诵读》教材,其中对郭小川、贺敬之、公刘、舒婷等诗人的作品开展赏析。“诗歌语言讲究精练优美,在桂老师的课上,学生既能了解到中国散文诗的发展历程,又能学到朗诵技巧和诗歌知识,收获很多。”一位班主任说。





2011年,桂兴华在塘桥成立了“桂兴华诗歌工作室”,他带来了自己的“春风一步过江”朗诵团,也吸引来了秦怡、丁建华、梁波罗等文化名人,在塘桥打响了“红色诗歌”这块公共文化品牌。这几年,工作室升级成为“浦东新区桂兴华诗歌艺术中心”,红色诗歌的影响力也扩散到了塘桥街道辖区内多所学校,每年艺术中心要举行60余场活动。

凭借艺术中心这一平台,普通诗歌爱好者也获得了走上东方艺术中心舞台,并和朗诵名家同台演出的机会。今年“七一”前夕,新区宣传文化发展基金资助桂兴华诗歌艺术中心,在东方艺术中心举行了“又一春”桂兴华新作朗诵音乐会。在与朗诵艺术家淳子合作后,朗诵团成员吴的威告诉记者:“退休后,我就加入了朗诵团,没想到能与偶像合作,这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次经历!”

“码头号子”注入新活力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港码头号子”是塘桥“压箱底”的文化品牌,塘桥一直大力对其进行推广。如今,不仅是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古朴沧桑的吆喝声,也从军营中传了出来。





原来,今年3月起,塘桥码头号子歌舞团走进武警上海总队第一支队三大队九中队的军营,与武警战士教唱互动,开设了“码头号子”特色班。“在部队传授码头号子意义很大,码头号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海派文化的体现,更是劳动者的呐喊,通过号子的传唱,是再将码头号子中蕴藏的精气神,传承给年轻的武警战士。”相关负责人称。



而相对的,“上海港码头号子”也十分需要年轻力量的注入,来壮大其传承队伍。可喜的是,15名年轻的武警战士已经熟练掌握了《战洪图》《上海港码头号子》等码头号子节目,并多次在街道举行的文艺演出、基层慰问中登台亮相。他们还在传统的码头号子中导入了军营元素,让表演凸显出一份创新与特色。







“除红色诗歌和码头号子外,我们还将特色少儿舞蹈教学送进了塘一小学;将瑜伽、太极拳、声乐、葫芦丝、摄影等专业课程,通过浦东市民艺术大学塘桥分校的平台送进居民区、睦邻点……”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项目旨在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我们希望通过多元社会力量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将优质、专业的文化活动送到塘桥人身边,在满足他们文化活动需求的同时,助其提升个人修养,实现‘文化修身’。”

【信息来源:浦东时报】



    关注 浦东文明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