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4.8)【才华地理】探索命题规律,为高考地理背水一战

 

a近两年新课标高考区域地理部分命题特点分析高考中地理试题一般多运用有注记的经纬网图、局部政区图、含有特殊地理...







a近两年新课标高考区域地理部分命题特点分析高考中地理试题一般多运用有注记的经纬网图、局部政区图、含有特殊地理事物(如湖泊、河流等)及注记的地图、文字说明等为背景,在此基础上进行设问,提出选择和问答的相应要求。一般来说,试题大多遵循以下思路:展示经纬网地图,进行空间定位,判断重要地理事物名称;提供区域地图或统计资料,分析其地理特征,阐述地理规律,剖析地理成因;根据地理环境特征,分析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具体如下:1.高考试题特别是非选择题离不开区域区域是试题的背景和知识的载体,能够提供设计问题的素材。高考命题不是因区域来设问,而是因设问需要来选择某个区域。换言之,区域并不作为问题的本身,即不是考查区域的具体地理事象,而是考查区域地理事象所隐含的地理原理和规律,以及学生对区域的认知能力,运用知识原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2.命题的时代性非常鲜明以热点作为背景素材,重点考查相关的知识和能力,近两年的高考地理试题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以不变应万变的做法是灵活掌握知识!3.条件表述的图像性及多元化命题情境中地图“唱大戏”,做主角,各种材料(如科普短文、表格等)为“配角”,试题趋向信息材料的多元化,并且图像信息渐趋隐蔽化。这就需要考生具有提取有效答题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二、2016年高考区域地理命题预测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案例都离不开区域的具体地理事象,它们的分布、特征、成因、变化等都是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最好“注解”或“说明”;而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原理、规律、结构、联系等又需要在区域地理中落实、验证。图像判读技能的训练、地理要素间关系的分析、地理事物分布的掌握、空间概念的建立等,都是在区域背景下,通过推理和分析来完成的,这些推理与分析主要是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运用。1.主干知识仍是高考命题的基本要点《考试大纲》中规定的考试内容,都是高考命题的范围,学科内最基本、最常见的主干区域地理知识,则是考查的重点。例如地理定位、地理特征分析、区域发展的利弊分析等多年来都是高考命题的“重头戏”,且图像的新颖性、创新性会进一步增加。2.图像系统仍然是试题的呈现载体近两年,地理试题中各类图像的数量不断地增加,形式持续创新。地理部分对图像系统的考查要求进一步提高,由原来重点考查分布转变为对区域判定能力、读图能力和析图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对新颖图像或局部区域图的准确定位能力,有效提炼相关信息的能力,对地理信息的“解图”或者“图解”能力等。3.现实问题继续是试题的切入通道今后的地理试题将更加鲜活生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倡导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热点和焦点问题的最终落脚点还是考查学科知识与能力,考生要将热点、焦点问题回归地理课程,从而联系相关的学科知识,从地理的角度去分析、阐释和评价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4.开放情境还将是试题的钟情要素从新课标各地区试卷看,区域地理试题的设计都不再是对某个版本教材的简单照搬或变相照搬,而是选择了教材之外的“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并提出新问题,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这些题目还都具有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特点,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5.“五性”特征还会是高考命题的显著特点(1)体现时代性: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在选材、立意、考查内容等方面,时代气息浓厚。体现时代性特征还将是高考区域地理试题考查的永恒要求。(2)注重实用性:学习地理的一个重要目的是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所以,以现实问题为立意命题,考查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是今后高考地理试题命制的重要趋势。(3)渗透探究性: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鼓励开展地理观测、考察、实验、调查等。高考虽然不能以“探究性学习”来代替笔试,但可以通过模拟实践活动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性问题在今后考题中的分量会越来越大。(4)突出综合性:综合性是地理学科最突出的特点,也是高考地理命题的趋向之一。(5)落实区域性:区域是地理学科的研究单位,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是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区域发展是地理学科的研究方向,因此区域是地理试题的重点内容,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区域发展的分析、评价和预测甚至是规划将成为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内容

。三、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和策略1.注重考纲,运用地图,构建空间概念,学会空间定位空间定位的一般方法如下:①从形状特点进行直觉推测;②根据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加以准确定位;③利用地理事物(地形、河流、地名及资源分布等)加以辅助判断和验证。为了熟练地进行空间定位,在平时的学习中需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1)构建世界和中国的“心理地图”。对世界心理地图的构建,先应选取10条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E以及120°E)进行宏观空间分割,并识记这些经纬线穿越的主要大洲、国家、地形区、河流及气候类型区等。对于中国心理地图的构建,先应以四至点和四条经纬线(23°26′N、40°N、120°E、90°E)进行宏观空间定位,然后再进一步以七线和十一点进行小区域空间定位。(2)加强对重要国家的区域特征和重要地理事物的心理记忆。如世界重要国家、重要海峡、重要河流的河口位置及轮廓特征等。这种记忆和复习方法有:地理坐标定位法。地球上任何一个地区的位置都可以通过具体的经度和纬度来确定,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是区域定位中最常见、最准确的方法。相对位置定位法。在区域地理复习中,在记住主要经纬线附近地理事物的同时,可以通过识记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如大洲、大洋),然后以其为参照系,利用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进行区域定位。轮廓形状定位法。世界上每一个区域,大到一个大洲、大洋,小到一个湖泊、一条河流,都有一定的轮廓特征。我们既可以根据面状地理事物的轮廓特征,也可以根据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如山脉、河流、交通线、行政区划界线、海岸线等分布状况)和点状地理事物的相关位置(如城市、矿产、山峰等)进行定位。典型区域定位法。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地区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上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这些景观可以确定所在地区的位置。2.注重回归,运用综合的方法,把握方向,归纳区域特征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可以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方面分析;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可以从人口、工业、农业、城市等方面分析。也可以将上述几方面综合起来,或是在综合的基础上认识区域最突出的特征。区域特征是通过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而形成的,需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从整体上来认识。分析过程中要善于抓主导因素,如对东南亚主要地理特征的归纳,可抓住知识链间的关系,由此进行相关地理特征的综合归纳。3.注重基础,运用地理原理,剖析各类地理现象的成因从高考试题来看,考查各类地理现象的成因是最常见的考查方式之一,因此在复习区域地理时应运用地理的基本原理来重新梳理知识。例如世界沙尘暴多发区及成因:①北美西部荒漠干旱区——土地利用不当,持续干旱;②澳大利亚中西部——气候干燥,过度耕作和放牧,土壤表层缺乏植被的覆盖,土地沙化;③亚洲中部——人口快速增加,过樵、过采、过牧,灌溉用水不合理,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盐土面积广阔,造成沙尘暴与盐尘暴的混合发生;④撒哈拉沙漠南缘地区——气候干旱,过度放牧和开垦〖JP3〗,造成草场退化、田地荒芜、沙漠扩大。又如东亚季风典型的成因及气候特点:背靠面积最大的大陆,面临面积最大的海洋→冬夏海陆温差大→冬季陆地为高压、海洋为低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陆地为亚洲低压、海洋为高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4.注重领悟,运用分析的方法,理解特征的成因对地理的学习应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入手,理解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组成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和作用,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在综合分析地理特征时,不能将地理的自然和人文要素进行简单的罗列,而是要运用地理的基本原理来解释各种地理现象的成因,理解自然环境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如气候特点成因、地貌特点成因、水文特征成因、土壤及生物与自然带的分布原因、主要自然灾害的时空变化及成因等。5.注重应用,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区域人类活动人类活动的评价需要考虑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人类活动特征两个方面,从地理自然环境特征入手,分析得出区域发展优势条件(优势资源)和限制性因素;从人类活动特征入手,分析得出区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或反思人类活动是否合理),从中寻找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往往具有“二重性”——利弊共存,对人类活动的认识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的过程,对区域的综合评价也影响到人们的决策过程。比如在洞庭湖区,过去是围湖造田,如今是退田还湖;过去是把“北大荒”开垦为“北大仓”,如今是把一部分地势低洼的农田转变为生态湿地。6.注重辨别,运用比较的方法,把握区域差异比较的方法是通过对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对照、比较和分析,找出它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区域地理特征,一般多采取列表法。运用比较的方法,首先,根据比较“主题”的需要选定合适的比较要素。其次,选择比较的方法——“横比”或“纵比”,横向比较大多适用于比较区域间的共同点与差异点;纵向比较多用于同一地理区域不同阶段的变化分析。分析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时要注意:一抓主导因素,如气候南北对称分布是非洲最突出的区域特征,赤道横贯大陆中部,气压带、风带在非洲大陆南北对称分布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二抓知识联系,如西亚和北非区域特征有两条主线:①纬度位置→副热带高气压带→气候特点(高温干旱)→农业生产特点→出口物资;②自然资源(石油)→石油生产→石油运输线路→与石油有关的工业部门。此外,如比较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德国鲁尔工业区、日本工业区以及中国四大工业区的特征和形成原因;比较北纬40°纬线经过的亚欧大陆东、中、西部气候类型和特点;比较非洲气候与南美洲气候的差异性等。首先,要学会整理总结,每一类问题的具体原因和对策要总结到本、熟练于胸,以便于随时调动运用;其次,要能对掌握的我国国土整治知识进行迁移运用,用于解决在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发展中出现的相同或相似的问题。7.注重时事,关注热点,重视区域地理与热点结合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是地理高考命题的主旋律,在对区域地理进行复习的同时,必须强调相关的热点问题并突出焦点地区。帆已经扬起,只剩下乘风破浪的努力了,加油,不要留下遗憾!

学校简介:

会宁才华补习学校自2009年办学以来,始终秉承用良心办学、用责任办学的理念;坚持以质量立校、以诚信发展的办学宗旨;信守不放弃、不抛弃、不歧视每一位学生的教育原则;激励学生以投资一年的青春,赢取终生的梦想为教育导向;以主抓思想,严盯紧抠,在挫折中励志。培优补困,低进高出,在吃苦中蜕变为校训;以和谐发展,个性飞扬为校风;以严谨博爱,止于至善为教风;以勤奋善思,学无止境为学风;以务本力行、追求卓越的办学思想在全面系统地提高学生的成绩的同时科学有效的塑造学生的人格。

 

一、先进的教育理念

学校深化课程改革,坚持理念引领,优化流程管理,在教学中确立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的教育思想。坚持两个为本,办学以人才为本,教师是主体;学校以育人为本,学生是主体。在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因材施教,加强针对性,实现自我突围。引导学生聚焦课堂,探索出一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优质变为常态的独特“生本”教育之路。

 

二、科学的学习方式

以“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以“明确课堂教学任务,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为目标;以“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为基本方法。在不断推进的教学改革中,要求教师广泛利用教学资源,达到课堂与生活结合、课内和课外结合、历史和现实结合、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明确自身定位,确定主攻方向。

 

三、优秀的师资队伍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舞、相机诱导。“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学校的发展离不开雄厚的师资力量,我校拥有一支业务精良、师德高尚、责任心强,多年潜心于中、高考研究的教师团队,教学中覆盖考点、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消除盲点、体现核心、抓知识点、纠易错点、明易混点。在教学中各个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经过反思、创新,实现了角色转变——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



    关注 才华补习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