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书讯:《瞬间的触觉》 王瑶著作

 

特定性的瞬间...



封面:



ISBN 978-7-115-42801-1

作者:王瑶

定价:128元

关于作者的人生:

王瑶是中国杰出的女摄影家,现担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分党组书记。曾任新华社副总编辑,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王瑶从事新闻摄影20多年以来,先后获得世界新闻摄影“荷赛”金奖、中国新闻奖、范长江新闻奖;曾获全国十佳摄影记者、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美国、巴西等国博物馆及个人收藏。在中国美术馆、台湾红馆举办“粉墨人生”个人摄影作品展;出版《中国故事》、《后911》、《看不见的京剧》、《当代中国——库布其》、《当代中国——哈尔滨之春》、《家园》等个人摄影作品集和主编《当代中国新闻摄影发展史(1978-2008)》等著作。

关于《瞬间的触觉》更多的探讨:

《瞬间的触觉》是王瑶《家园》系列摄影集的随笔汇结,共有十余篇。本书主要是讲述王瑶在拍摄过程中的感想, 对照片的分析,以及对摄影的体会和观点。王瑶不仅从技术层面阐述了她“特定性的瞬间”的观点,并用作品加以印证,对构图和色彩论述了自己探索和实践的过程。

本书论述了王瑶很多关于的摄影体会及感悟,比如“摄影记录什么?摄影记录的样式?摄影如何更好记录。”等有关摄影升华后的感想。王瑶想要找寻一种自己独特的摄影表达方式,在纪实和诗意的风格中找寻平衡点。她认为摄影人应具备综合素养、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审美情怀。本书同时还旁征博引了许多摄影大家有关摄影的理论观点,使本书更具可读性与收藏性。

同时王瑶还把摄影融入到当今“互联网+”的背景下,谈到了对于影像的展示与传播的思考。王瑶还对中国摄影人提出在继承创新中多出精品力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摄影体系,更好地向世界传播当代中国优秀文化的期待。

那些瞬间如何成为永恒……

也许你可以从这里找到答案……

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本书同时开通了“瞬间的触觉”同名公众号,除了本书,还可以通过公众号了解更过作者的拍摄心的、拍摄体会。

内文节选:

(一)
今天,我们仍在探索,不言而喻,探索是长期而艰难的。有时候,似乎觉得自己有一些新的尝试和突破,可是最终却发现,我们不过是在走前人已走过的路,难脱前人的窠臼。比如,近年来,我自觉在光影意象和结构分割运用上形成了自己的样式和风格,可是有一天,当我看到约翰 • 杜利 • 约翰斯顿在《利物浦印象》中通过朦胧传达意象、当我看到弗里德里克 •H• 伊文思用廊柱和楼梯对画面进行分割、当我看到欧文 • 布鲁门菲尔德那张运用光的折射而使影像变形的《看起来新鲜的》照片时,可以想到,我沮丧到了何种地步! 原来我的这些所谓突破和“看起来新鲜的”手法,只不过是与它们大同小异而已,其实一点也不新鲜。并且,让我感叹的是,这三张照片中,前两张甚至拍摄于 100 年前!

———摘自《前言》
 (二)


唤醒我灵感的是他们的眼睛——坚毅、智慧、深邃, 还略带一点忧郁,后者真是令我着迷。在这一双双眼睛中, 我读到了普希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历史与现实接通了,无论岁月如水流逝,无论世事动荡变迁,俄罗斯民族精神的火花,永远不会在他们的眼中熄灭。于是,我拍下这样一个画面:一群人聚集在一张巨幅照片下,那张照片是一双眼睛,那是一双女人的眼睛——美丽、纯净、坚韧, 充满希望地注视着前方,蕴含着无穷的韵味和魅力......

这双眼睛仿佛是玛莎,是安娜·卡列尼娜,是娜塔莎......

——摘自第一章“同一雪橇上的痛苦与欢乐《家园·俄罗斯》拍摄随笔”
(三)


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以色列这样生存状态被历史和现实挤压在如此狭小的空间。

然而,再狭小的空间也无法阻止以色列人去追求他们的信仰、希望、价值和美好生活。

如果用词来概括它的话,我认为只能是“神奇”二字。之所谓“神”,是因为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三大宗教都和耶路撒冷有一定的关系;之所谓“奇”,则是因为这个国家存在的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正是因为神奇,因而以色列是出摄影精品的地方。有关以色列的佳作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多得让人眼花缭乱。对我来说,这也是某种压力和挑战。在以色列,我还能拍出好片吗?

我记得贾维尔 • 瓦翁哈曾说过,他要走向更真实的东西。他还打过这么一个比方:“我想到的画面是第一个发现了金子的人,他在泥土里已经挖了很久,不知道会找到什么,或有什么价值。但他隐约看到一个发亮的东西,被迷住了。”那么,那个挖金子的人是我吗?是否能发现那个发亮的东西?

——摘自第九章“家园小天地大《家园·意大利》拍摄随笔”
(四) 


今天,巴中人民为了实现中国梦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想,正投入脱贫的决战。在这里,我看到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崛起的缩影和美好的前景,很有典型性。因而, 我决定以巴中的影像和拍摄随笔作为有关中国的内容,收入《瞬间的触觉》这本随笔集中。

作为贫困地区,巴中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确实有较大的差距,仅从住房和人们的衣着上就一目了然。许多地方依然是泥墙旧瓦的黑房子。

即便这些年来学校建设焕然一新,有了很大的改观, 但是也还有少数学校的配套设施亟待改善。

——摘自第十四章“贫困阻隔不住生活的多彩《家园· 巴中》拍摄随笔”

本书可复制链接购得:https://item.jd.com/12046862.html,亦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京东商城相关界面。


    关注 摄影讲评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