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读:想让孩子上藤校?先做藤校好家长!

 

【美国亚裔新闻(AANB)】把孩子送入藤校,是很多华裔父母的心愿。而其中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尤为重要。许多家长本身就是无论在任何环境都不懈努力、积极奋进的带头人,他们既为孩子创造宽松的学习条件,又严格要求和引导孩子。他们一直在与孩子共同成长。...



能考入美国藤校,当然最主要是孩子自身的禀赋和努力,但家庭和父母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可小觑,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

一方面,这些美国名校都很看重学生的家庭背景,如果是名门望族或者父母也曾在这样的学校学习工作过,那么孩子被录取的概率就增加了很多。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藤校在录取海外和中国学生时也会有这样的考量。

另一方面,当我们研究那些更具参考价值的藤校学生,会发现他们的父母大都非常优秀,他们真正是孩子的好榜样!

我身边有很多同学、朋友的孩子在藤校或其他名校上学,而在海外华裔家庭中,有不少家庭中有两、三个孩子都考入名校的。

比如我听说在美国硅谷有位“哈佛妈妈”——郝方莉女士,她把自己的三个孩子都送进了哈佛。她在中国读完本科和硕士后,来美国读书,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之后郝博士一直在硅谷担任高级工程师,拥有超过24项美国专利。她兴趣广泛,喜欢写作和阅读,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做过多个义工组织的负责人,她还曾获得国际Toastmaster英语演讲的金牌,等等。

我在美国亚特兰大有一对清华校友夫妇,他们的一双儿女也都在哈佛读书,这夫妻俩也绝对是第一代移民中的佼佼者:不但自身勤奋肯干,事业蒸蒸日上,还积极协助新移民创业和参政,在当地有很好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在温哥华,也有一位我的校友,他的两个孩子也先后考进哈佛,其自身拼搏精神和养儿育女经验也早已传为佳话。

尽管我并不完全相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种先天决定论,但当我们观察足够多的藤校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时,我们不得不说,基因和遗传的作用是伟大的!但同时,也有不少孩子的父母很优秀,他们孩子的聪明程度也没有问题,可是这些孩子非但没有进入名校,反而还出现了很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深度思考,其背后的原因在哪里。

把孩子送入藤校的父母,他们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其中很多也都是名校毕业的,而且无论何时何地,他们都不懈努力,积极向上,争做对家庭、对社区最有贡献的人。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此外,尤为重要的是,他们在孩子教育方面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他们一直在和孩子共同成长。

第一代移民家庭,因视野和经济所限,他们很少会把孩子送到私校读书,而孩子要想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升,光靠公校的常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能把孩子送进藤校的父母,他们差不多都成为了教育专家,他们家庭也都几乎变成了私校;而另外大部分父母只是忙于打拼生活,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因此孩子也就很难出类拔萃、与众不同。

这些年,有大批家庭为了孩子教育移居海外,其中不少妈妈都以专职陪伴孩子学习为主,在孩子身上看似花费了很多时间和金钱,但效果并不理想,其根本原因就是这样的父母只是做了“旅游者”和孩子的“保姆”,既没有融入到当地社区中,也没有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去,他们既不能和孩子共同成长,也不能帮助孩子成长。

而在国内,这样的父母就比比皆是,他们可能会花大钱为孩子请“家教”,或者让“司机”、“保姆”送孩子参加这样或那样的活动,但他们并没有真正在孩子身上付出自己的心血,而没有这样的付出,就不会有你想要的收获!不仅普通家庭需要父母在孩子身上多付出,即便那些精英人士也不是坐等孩子成龙成凤的。

我们都听说,美国总统奥巴马夫妇常常为了陪伴孩子而推掉公务或放弃出访;而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培养孩子上也是不遗余力的。2014年6月份,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台上,首次出现两名嘉宾同台演讲,而这两人就是比尔·盖茨和他夫人梅琳达。

事后,大家都很疑惑,为何这一对名人情愿同台发表联合演说呢?答案就在当年的9月份揭晓了——他们大女儿入读斯坦福。在今年3月份,我一朋友去斯坦福参加家长会,碰巧还遇到这对夫妇也专程赶来参加家长会。

这几天,在微信圈里看到一篇热文——《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文中的一些观点,我个人也很赞同:

“孩子就是家庭的缩影,教育就是拼爹拼妈。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点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风化雨、自然无为的过程。

前行者如何,跟从者也会如何。长者如何,晚辈也会如何。这就是拼爹了。真正的拼爹,是比拼父母的观念,以及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处世方式。

一个优秀的孩子,其背后的家庭,一定充满尊重、书香与爱,父母不说博古通今,但一定通情达理。相反,一个问题学生,他所置身的原生家庭,则一定也充满问题,比如缺爱,不平等,不自由,父母普遍文化层次不高,观念落后,视野狭隘,并且多有暴力行为。

总之,天才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寻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所以,在要求孩子考入藤校之前,我们要先成为藤校的父母!

【延伸阅读】

华裔“哈佛妈妈”把两个女儿送进哈佛

在美国生活的华人妈妈Michelle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哈佛妈妈”,先后把两个女儿送入哈佛大学。除了学业优秀,两个孩子从小练习艺术体操,是美国竞

技体操队的运动员。

和“虎妈”蔡美儿一样,Michelle笃信“精英教育”。不过她的做法更为理性,在对孩子充分观察和了解的基础上,基于孩子的个性和特点进行引导;同时,在她看来,家长自己首先要有承受力,练就一颗强大的内心,这样孩子才能承受得起压力。

秘诀之一:

内心坚强,“受得了”孩子吃苦

“我觉得人生一定要规划,孩子刚开始起步的时候不能让他们觉得太宽松。”之所以让女儿学习艺术体操,是源于美国人对体育教育的重视。训练很艰苦,不仅每周要花13-14个小时练习,还要承受身体疼痛,往往身体要处在极限状态才能有所突破。在Michelle的坚持和鼓励下,两个女儿从6岁进入体操馆到18岁考入大学,坚持练习达12年,成为留下来练体育的“一小部分人”。

Michelle觉得,对孩子光有爱是不够的,有的家长见不得孩子吃苦,孩子一哭,他们就心软或者放弃了。作为大人,家长首先要有承受力,坚持原则,孩子才会变得坚强。

秘诀之二:

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更加努力

美国社会提倡“表扬式”教育,但是Michelle却有意让两个女儿在体操馆中接受“挫折教育”。女儿的教练来自罗马尼亚国家队,对学生要求非常高,时常把女儿骂哭。Michelle坦言,之所以坚持让孩子们练习,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希望她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很强很厉害,做什么都是冲着拿奖去的,不拿奖就不去。”在这方面,比尔·盖茨的经历给Michelle带来很大的启发。盖茨小的时候不擅长体育,但是妈妈却坚持送他去球队,妈妈告诉他,即便天分不好,也可以在环境中得到锻炼。

“我告诉女儿,你们很聪明而且有能力,但是这样的人很多,所以你们要努力才行。”Michelle知道女儿在成长过程中难免遭遇曲折,但她还是告诫自己保持理性,做女儿坚强的后盾,引导女儿走出困境。

秘诀之三:

允许孩子失败,让孩子硬着头皮去做一件事

Michelle说,女儿高中的校长曾经说过一句话,让她感触颇深,校长希望家长们能够允许孩子失败,至少一次。

大女儿喜欢写作,只是性格上太过于害羞。一次,大女儿好不容易下决心参加学校竞选,认真准备发言稿,比赛时却怯场忘词了。女儿痛哭流涕,Michelle却很淡定,她没有安慰女儿,只是冷静地嘱咐女儿自己调整好情绪。“我觉得孩子要有勇气去承受危机,如果这些都不能承受,那么就不要谈什么去哈佛接受挑战了。”她积极鼓励女儿加入校报的工作,学习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指导女儿与人沟通。在她的督促下,女儿硬着头皮去采访,对象从学生到老师,再到校领导。

“这种硬着头皮去做一件事情的经历非常重要。”日复一日的锻炼使得女儿逐渐变得自信起来,成为校报的骨干人员。

“人要对自己的命运有一定掌控的勇气。”这是Michelle信奉的一句话,在家庭教育中,她是这样要求女儿的,让她们从小接受锻炼,勇于承受挫折;她也是这么要求自己的,既有“虎妈”般的严厉和决断,又有理性的智慧和从容的心态,指引孩子一路成长,走向成功。

(来源:wenxuecity.blog, news.creaders.net,  图片:powerapple.com)

一键关注转发“美国亚裔资讯”微信公众号


    关注 美国亚裔资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