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城市公园24小时开放 你会来夜游吗?

 

转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公园是我们放慢脚步、休憩游览、放松...



转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

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公园是我们放慢脚步、休憩游览、放松心情的重要场所,它的好坏甚至影响一座城市的幸福指数。目前,上海已有部分公园延长了开放时间,今后,全市公园延长开放也将常态化。然而,在满足市民需求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绿化部门认为公园延长开放时间是回应了大家的呼声,但为什么开放以后,听到的却都是指责?

第六期SEA-Hi!论坛上,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达良俊教授为我们深度剖析了上海城市公园的使用和需求状况,并在借鉴包括伦敦、纽约、东京在内的全球城市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点击查看达良俊教授的演讲集锦视频
1
公园延长开放引热议
城市公园开放以后,有人称快,有人担忧。

目前全上海的城市公园有165座,其中18座收费。从开放模式来说,76座正常开放,38座夏季延长开放,29座全年延长开放。非常值得关注的是,上海有21座无围墙的公园绿地。今年6月30日起,中山公园也开始实行24小时全天候开放。2017年,还将拆掉所有围墙和铁栏杆,成为真正的市中心开放式绿地。这些消息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一个市民热议的话题。
市民休闲娱乐健身需求旺盛,但是往往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很多,利用却不足。比如华师大门口有个体育馆,一楼变成了超市;中山北路有个体操馆,旁边也都是做超市或其他之用的;普陀区也有一个体育馆,底楼有借给银行的,有借给快递的。那我们市民究竟要怎么利用这些场馆?
在这样的现状下,传统的城市公园开放、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民需求。其实现在公园的压力非常大,因为公园除了传统花园功能的基础,还承担了城市文化和体育方面的功能。很多人建议说除了把健身器材放进去,公园里是不是还可以开辟一些打篮球、打网球的地方?除了快走道,是不是也能建一个慢跑跑道?除了健身,还有包括唱歌跳舞等等的文艺活动,是不是也可以在公园进行?因此总体来说,是市民的呼声在倒逼公园开放,使得公园利用模式要一起进行转型

但我们也遇到了非常现实的难题。比如中山公园开放以后,很多问题都随之出现,安全问题、噪音扰民、成本问题成为了三大难题,也有网友认为这是在浪费资源。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到底什么是公园?它的属性怎样的?市民对公园需求的状态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又是什么?
2
公园的原始内涵


公共性以及开放性,是公园的基本属性。

“公园”这个词汇,英语来说是public park / public space,属于绿地类型之一。“公园”的概念最早是在英国形成的,国王的私人猎场称为park,公园在此基础上加了一个公共(public)的概念。

在中国,繁体字的园是“園”,外边有框,说明有围墙,有土,有树,有建筑。因此从传统来说,我们的园都是有围墙的。

我国城市公园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最早的是古代官僚文人的私家花园,殖民时期发展成为殖民者和部分高等华人的公花园,解放前后已对全市居民开放但性质是收费公园,到新世纪时期开始普遍实行免费开放,成为社会公益事业的一部分。

归纳来说,现在的公园属性一定是公字头的,公共性以及开放性,应该是公园的基本属性。
3
上海城市公园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公园夜游,是小众型、阶段型的需求。

受上海市绿化局公园管理中心的委托,我和我的研究团队做了一些具体的调研工作,以问卷调研的方式进行并得到了一些结果。
什么样的人对公园利用最多、需求最高?从结果来看,呈现一个老龄化、低学历的“双70”特征,离退休人员是公园游园的主体,公园周边的常住人口也是一个主体。从目的来看,以运动、健身为主。这对我们提出管理政策建议,是很好的参考。
令人吃惊的是,调查中真正有夜间游园需求的人只占1/3,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公园夜间开放可以说只是一种小众型的需求。而夜间游园的人,以年纪大的人为主,并不是全年龄层的利用,所以又可以定义为阶段型的需求。作为游客,对公园需求最高的,是照明系统、安全防护和警报系统。



同时,城市中不同的人群,对公园的利用以及对周边产生的影响、感受或者意愿是有差异性的。因此我们分别做了游客、居民、网民三方面的差异性调查。从结果来看,和我们当初预判的一样:游客认为夜公园没有影响,因为他在游乐,不认为他的活动会对周边造成影响;周边居民非常关注的是噪音污染的影响;而网民是待在自己家里,往往不关注这些影响问题。
由此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公园延长开放之后,市民的反对声很多?绿化部门对此很不理解,当初开放不也是大家的呼声吗?为什么开放以后,听到的却都是指责?通过我们的研究就可以看到,制定政策对策时,究竟面对的是什么样的人群,是需要我们进行甄别、考虑的。如果在更早的时候做这样的研究,我们的政策制定可能就会有其他的导向。

在这样大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如下一些建议:

  1. 完善硬件、提升管理、错位经营、 全面服务包括硬件的升级来保障游客安全,管理的细化来限制不文明行为,以及开拓网络交流平台来及时了解游客的需求和意见等等。
  2. 针对需求,结合条件,分类分序分区开放公园的开放要杜绝一刀切。对有延长开放计划的公园,有必要在开放前做适宜性的风险评估,然后分类型开放。
  3. 经费保障,统一制度,推进全面科学开放比如制定夜公园开放管理经费标准、明确经费拨付渠道;统一延长开放管理制度、在“游园规则”中加入针对延长开放的条款说明等。
  4. 空间共享,多源利用,倡导多样休闲方式可以更多挖掘公共的场所资源,比如高校的体育馆,是否可以在一定的情况下向市民开放?同时有必要倡导多元化的休闲方式,吸引80后、90后或者白领人群也利用公园。
4
面向全球城市建设的需求与思考


我们需要美丽的城市,但更需要的是美好的城市。

国外究竟怎么做的?在研究包括伦敦、纽约、东京和新加坡这几个全球城市之后,我们觉得可以用几句话进行总结:政府主导、分类管理、多途经营、民间委托、敞闭相兼、专业养护,以及在市民参管的基础上进行专职执法这对我们来说非常具有借鉴意义。

对于上海来说,要在开放模式上实现空间开放和资源共享,在管理模式上实现模式创新与机构协调。同时,作为市民,在追求各自权利的时候,如何提升自己的自律意识也非常关键。自律意识的提升以及市民自治体系形成,最后才能达成一个社会共治的模式。
我们需要有公共开放的绿色空间,也不愿意再丧失历史名园,而未来,从空间更新来讲,城市更需要在绿色、开放、共享理念的引领下,建设自然和谐、文明健康、安全宜人的城市生态空间。我们需要美丽的城市,但更需要的是一个美好的城市。
 
达良俊
第六期SEA-Hi!论坛演讲嘉宾


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主任。其科研成果包括发明专利3项,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共210多篇,参编著作5部。2015年夏,达教授受委托对中山公园等上海市公园,开展了“延长开放时间的公园游客及管理者需求调查与分析”的项目研究,建议传统公园向公共开放空间转变,并提出新的公园开放模式以及管理模式,这一话题随后在澎湃新闻问吧上引起民众热议。


    关注 朝阳规划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