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记寻找精神的原乡

 

寻找精神的原乡  ——我写《翻阅美丽与忧伤》    喻晓    千古苍茫青史梦,一年迢递故乡心。怀旧,思乡,...



寻找精神的原乡
——我写《翻阅美丽与忧伤》

喻晓

千古苍茫青史梦,一年迢递故乡心。怀旧,思乡,人类永恒的情愫,永远的话题。

我很早就想写一本关于故乡的书,一本关于人与土地、家园、亲情的书。

人生中,每一个人最熟悉的地方莫过于故乡。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故乡度过的。尽管我有50年的时光客居北京,但令我最难以忘怀的,还是童年和少年时代。那款款的风,飘飘的雪,纷纷的雨,淡淡的花香,盈盈的露珠,幽幽的萤火,熠熠的星光,轻轻的晨雾,袅袅的炊烟,喔喔的鸡啼,嘤嘤的蜂鸣,弯弯的山路,青青的竹林,故乡风物,千丝万缕,总是如影随形,挥之不去,就是燕子、喜雀、斑鸠、老鹰,也常来梦里筑巢。

此书初稿成于2007年年底。以后陆续有过一些小的修改。

书中有我自己亲历的见闻,也有许多章节的内容是母亲告诉我的。其中年代较远的一些故事,是母亲的母亲告诉她的。在文化还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常常用舌尖传续乡村的历史。母亲没有念过书,但记忆力奇好,几十年前的事情,她能一五一十地娓娓道来,讲得绘声绘色,极具感染力。我一直认为,她是我们村子一本活辞典,假如她有条件接受文化教育的话,也许会成为一个不错的作家。村子里的事,没有她不知道的。她的脑子里装着一个个生动的人物,数不清的故事,装着一个村子的风雨历程、沧桑传奇。我喜欢听母亲“摆古”,她充满深情的述说里,有村子的心跳、呼吸和脉动,使那些简陋的门窗、古老的砖瓦,都美丽起来,鲜活起来。

2006年11月18日午夜1时5分,84岁高龄的母亲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旅程。我看到听到了她生命的最后一缕气息。她慈容安详,再也不能给我讲故事了。

今天,正好是母亲去世7周年的日子。

我把一个村庄的故事辑录成书,最先想到的就是要献给我亲爱的母亲。

我的记录,是感恩,对母亲,对村庄,对养育过我的土地。我想通过我的记录,留住一个村庄的记忆。这是一次文化的寻根,精神的返乡。村庄所包含的人文精神,永远难以磨灭的文化印记,先人们曾经的生存状况,应该被后人记住。不管是灰烬,还是废墟,我们都不应该忘记,那里曾是许多灵魂的居所,演出过无数的祸福悲欢、爱恨情仇。也许,灰烬和废墟下面,埋藏着生命的基因,思想的火种,美丽的梦想。回望岁月,不能不为远去的背影感叹。我们有传递基因、火种和梦想的责任。

每次回家,我看到已经废弃的老屋,颓败的旧园,总是不由自主地在周边转悠、寻找。我自问:我寻找什么呢?我丢失了什么呢?恍惚间,我似乎想找回一些人生宝贵的东西,譬如:苦难中的坚忍,清贫中的高洁,风雪中的信念,迷茫中的向往,困顿中的亲情。我不想让都市的风,吹折了心湖中那枝圣洁的莲花;我不想让污浊的铜锈,坏了少时的童贞;我不想让思想的阴翳,遮蔽了心灵那盏微弱的烛光。我真想留住茅屋柴门前的欢笑,代替高楼华庭里的孤独;真想让竹林里的清风,吹散马路上的喧嚣;真想撒下怀旧的网,打捞未曾污染的露珠和湖底晶莹的星星。田埂,河岸,泥泞,石头,我希望用粗粝和坚硬,重新装修我虽已老练成熟、却残缺破损的心窗。我寻找纯朴,寻找青春,寻找已经罕见、甚至不复存在的童年时代弥漫于乡村的那些人生况味。

几十年来,作为一个根在农村的人,曾经为离开乡村,进入城市,努力着,奋斗着,一直为已经扎根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而庆幸,而荣耀。哪知时移世易,造化弄人。当雾霾笼罩京城,污染的空气令人窒息,人们纷纷议论逃离城市的时候,当过去农民拿来喂猪的薯叶和野菜,被人们端上餐桌,受到青睐和赞美的时候,当城里人四处寻觅,欲购买农家小院而不可得的时候,反观过去,我很困惑:难道那些努力和奋斗,真的是一个错误?人会老去,人生浮华终究会归于平静与虚无,功名利禄终究会随风而去,我真想寻找一处山水田园,作为自己的归宿和乐土。

有时回乡,会偶然遇到儿时的发小,小学或中学的同学,尽管多年没有见面,有的暌违已长达半个多世纪,白发相对,泪眼相对,兴奋地握手相拥,放肆地仰脖长笑,不问身份,无论贫富,互相直呼着久远的乳名和绰号,其亲热难以言表,没有功利,一如年少时的单纯。我们的思绪穿越往事,彼此都贪恋地享受那份回忆的欢悦和温暖。这种场面,在同楼不相往来的城市里,是一道很难见到的风景。

书中所涉人物,都是普通百姓,大多数都是和我多少有过一些交往的乡亲。他们不同的行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命运,编织了一幅人生世相图。这些人物,在别的村子里也能找到,你读了后,或一愣:此人似曾相识啊!是的,这些凡人,随处可见。他们的悲欢,离不开大的时代;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弱点,是历史积淀的结果。像文化大革命这样群体性的疯狂,也是五千年中国文化遗下的怪胎。即使是做过错事、蠢事,甚至恶事,伤害过别人的人,有的是出于愚昧,有的是出于盲从。我其所以把他们写出来,是为了忠实于生活的本来面目,给世人一面镜子,以便吸取教训,而不是为了追究他们的责任。生活本身已经给予了他们惩戒,因此对他们也应该予以宽宥。

祖屋,老房子,是我生命的源头;山野竹林,田园阡陌,是我灵魂的土壤。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命的源头和土壤,那里的人和事让你魂牵梦绕。无数的源头细流,汇成了大江大河,汇成了泱泱中华。一个村庄的面貌、变迁,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方土地面貌、变迁的缩影。那里发生的故事,现在听来,有的很苦,有的很酸,有的很痛,有的甚至很荒诞,但都确确实实、真真切切地发生过,是整个村庄长长的生存历史的一部分。这些故事,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印迹,能读出历史的风雨。

由于可以理解的原因,书中个别人隐去了真名。

常回家看看,不只是因为道义和亲情,也是完善自身的需要。家,包括你的至爱亲人,也包括你呱呱坠地的老房子,熟悉的山川田野,和长满青苔的黄墙玄瓦。对故乡往日美丽与忧伤的反复翻阅,回望过去,就能珍视今天,洞察未来,就能清醒头脑,不忘本真,强健生命的根系,使你,一个光脚板走出村庄的穷孩子,昂然立于天地之间。

春溪村,一个镌刻在脑海里、流动在血液里的名字,一个属于春天的名字。在长着绿禾、开满鲜花的原野,一条叮叮咚咚、有着诗歌般节奏的清流,也许有一天会流到你的面前,让你怦然心动,——那么,亲爱的朋友,我这本用春溪村泥土装帧的薄薄的书,就权作故乡递给你的一张名片吧!

关于作者

喻晓,湖南娄底市人,1941年1月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编辑、诗人、散文家。出版有十余部诗歌和散文集。


    关注 我的卧虎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