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的清晨雨很大——读书笔记《在敦煌》

 

现在的你会坚持吗?...



读书笔记《在敦煌》
作者:季羡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星期四的清晨雨很大


我常常在想,为什么会有人坚持。这仿佛很可笑,但一点也不假,为什么有人会坚持。

现在的你会坚持吗?



我曾经以为我不会,但是好在至少到现在我还是在坚持着。而季羡林正是因为这样的坚持才能够有今天的成就。有一次和朋友吃饭时谈到我的这个习惯——每天八点到十一点是阅读时间。她问我是怎么坚持的?我说,其实我没有把它当作一个习惯,只是到点了就逼迫自己进入阅读状态。这多少就是我们常说的“学海无涯苦作舟”。

其实对于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来说,坐着看三个小时的书是极其无聊的。说不定你的爱人就在一旁看《琅琊榜》,我就是这样的。而当你熬过这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的时候,你也不会崇拜你自己,最多就是跟自己说一句该睡了。我们也不知道这样的意义到底什么时候能够真正明白,或许只是这个时代的另类吧。

而其实,我已经很久没有坐下来从八点看书看到十一点了。

因为这个社会有太多诱惑而我们往往抵挡不住。即使如此,我也心满意足,至少阅读,我一直没有荒废。

曾不止一次的拜读过季羡林老先生的作品。说实话,这些散文并没有什么太高的文学气息,大多是对生活的记录,极其平淡。

《在敦煌》也不是仅仅只有敦煌,只是季老的一篇散文名字用作了书名。这本散文集应该收录了季老关于游历祖国山川大地的集子。从吉林长白山天池到云南西双版纳,从长江小三峡到延边风情,从富春江到敦煌,从台湾到大陆,林林总总,美不胜收。季老也似乎总是难以抑制住内心的激动,常常感叹大自然对于中国的垂青,生为中国人是多么的荣幸与幸福。

季老作为国学大师那文字功底是没得说。这也是我们今天的学子难以超越前人的地方。不仅做到熟读古文,而且能够信手捏来。而我们更多的是用这个时代特有的文字符号作为书写的蓝本,再加上自创的语言方式与风格,这也难怪我们觉得季老的作品极其平淡了。

《在敦煌》那么多散文中,我最感触的就是《一双长满老茧的手》。讲的是季老坐公交车的时候看到一双长满老茧的手,继而想到了自己的祖母与母亲以及中国广大的勤劳妇女。

在中国,尤其是早期的中国,女人的手从来不是用来保养的,老茧随时岁月隽刻在了手上,成为勤劳的象征,也成为悲剧的证据。

2016年10月20日星期四于藤花书屋



作者介绍:季羡林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图片来源:百度


    关注 张凌锋的读书笔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