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大觉寺

 

此时秋意正浓,北京西山大觉寺里的银杏树吸引了无数的游人。无量寿殿左前方一株雄性银杏,相传是辽代所植,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被称为辽代“银杏王”。...



撰文:古村
摄影:任超




秋意正浓,北京西山大觉寺里的银杏树吸引了无数的游人。无量寿殿左前方一株雄性银杏,相传是辽代所植,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被称为辽代“银杏王”。树高25米左右,胸径7.5米。乾隆曾写诗赞誉:“古柯不计数人围,叶茂孙枝缘荫肥。世外沧桑阅如幻,开山大定记依稀”。满树金黄的景色和古老的建筑相互映衬,也是摄影爱好者的最爱。

这铺辽碑记载了大觉寺的早期历史。
位于京西旸台山南麓的大觉寺是一座千年古刹。始建于辽代1068年,因寺内有清泉流入,故称清水院。采用坐西向东的建筑布局,和中国大部分佛寺坐北朝南的格局不同,这和契丹人崇尚太阳而向东的旧俗有关。金代不仅沿袭了清水院的旧名,还被金章宗辟为离宫别苑,成为西山名胜。以后,又改名为灵泉寺。因为帝王和后妃们经常游幸驻跸,据说灵泉寺的殿阁及园林建设盛极一时。但好景不长,金、元改朝换代之际,寺院被破坏严重,一度凋敝荒凉。



明宣宗朱瞻基奉母亲孝昭太后之命,在1428年用国库开支重修了残破已久的灵泉寺,并将其改名为大觉寺。明宪宗时,周太后出资重修,并派自己的从弟周吉祥主持寺务,从此大觉寺有了太后家庙的地位。明代的大规模翻修基本奠定了今日大觉寺殿堂廊庑的格局和规模。

无量寿佛殿南海观音。
明朝末年,大觉寺又年久失修,殿宇多有残破。一直到清代康熙末年,时为雍亲王的胤禛,就是以后的雍正皇帝,不仅出资修缮了寺庙,还力荐迦陵禅师为大觉寺方丈。迦陵与胤禛交往甚密,就任住持后,开堂讲法,辑纂、刊印佛教典籍,使大觉寺名声大振。以后直至清末,大觉寺都是京郊的敕建寺院和皇帝的行宫,地位十分尊崇。民国时代,寺院再次衰败。1952年,北京林业学院在此筹建,并以此为临时校舍,从此大觉寺结束了作为佛寺的历史。1988年,古寺被移交给北京市文物局,1992年正式开放。



大觉寺坐西朝东,殿宇依山而建,自东向西为天王殿,大雄宝殿,无量寿佛殿,大悲坛等,共四进院落。此外还有四宜堂,憩云轩,领要亭,龙王堂等附属建筑。大雄宝殿是全寺的主体建筑,建于明代,单檐歇山琉璃瓦顶,后出抱厦。檐下正中悬挂 “无去来处” 巨匾,是乾隆皇帝御笔。门窗的雕镂比较精致。由于年深日久,建筑的油饰彩画已经剥蚀殆尽。它和无量寿佛殿都是多年未曾重修过的殿堂,虽然缺少华彩,却透着浑厚古朴的神韵。殿内正面的佛坛上供奉着高大的三世佛,木质金漆,雕刻细腻生动,是1972年从城内的智化寺移来的,而大觉寺的三世佛被移到了城内的广济寺。左右山墙有泥塑二十诸天像,是北京乃至全国都具有代表性的诸天造像精品,且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扇面墙后为文殊、观音、普贤三大士塑像。殿顶正中的木制盘龙藻井也非常精美,显示出皇家寺庙的华丽和威严。殿内还悬挂有两块大匾,一为“妙悟三乘”,一为“法镜常圆”,都是慈禧太后的手笔。




无量寿佛殿面阔五间,灰瓦歇山顶。檐下“动静等观”四大金字的雕龙匾是乾隆皇帝的御笔。殿内正中供奉着西方三圣,中为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坐像,左右是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立像,大殿两侧靠墙为十八罗汉,扇面墙背面供奉南海观音,又称海岛观音。大殿内的气氛古旧,庄严肃穆,甚至还保留着以前的经幡等器物,令人感受到古代寺院的宗教气息。无量寿殿前左右各立有一块明碑,南面是1478年的《御制重修大觉寺碑》。 北面是1504年明孝宗立的《大明敕谕》。



大悲堂,又称大悲坛,位于中路建筑的北端,悬有“最上法门”大匾,可惜里面的佛像已经不存。目前这里陈列有《大觉寺历史沿革展览》。大悲坛北面坡上有迦陵舍利塔,灵泉池和龙王堂等建筑。



大觉寺有所谓的八绝:古寺兰香、千年银杏、老藤寄柏、鼠李寄柏、灵泉泉水、辽代古碑、松柏抱塔、碧韵清池。其中最有欣赏价值的除了秋天的千年银杏外,还有春天的古寺兰香。古寺兰香指四宜堂内的高10多米的白玉兰树,相传为清雍正年间由迦陵禅师亲手从四川移种至此,树龄超过300岁。玉兰树冠庞大,花大如拳,为白色重瓣,花瓣洁白,香气袭人。每年清明前后鲜花绽放,直到谷雨。大觉寺的玉兰花曾经与法源寺的丁香花、崇效寺的牡丹花一起被称为老北京的三大寺庙花卉。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将世界收入囊中!


    关注 国家地理中文网暨华夏地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