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分院特色课堂之唧唧三人行

 

天才?疯子?我不需要你的定义《唧唧三人行》第四弹“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圆满结束啦!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场于...



天才?疯子?我不需要你的定义

《唧唧三人行》第四弹“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圆满结束啦!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场于10月26日晚18:30在文一106上演的由传媒分院人气教师邵杨、石苑以及蔡渊迪老师共同打造的高品质talk show吧!
一开场,蔡渊迪老师就为《唧唧三人行》定了性:我们谈的一定是闲话或者干脆是废话,任何一个题目都不过是引出闲谈的由头,所以题目本身并不重要,“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很正常。闲话、废话谁都能讲,但要讲好、讲得有料那却不容易,正是这一挥而就的临场发挥,才最见出讲话人的性情才学。

下面,让我们一同回顾几个精彩片段。

蔡渊迪老师对时代的新诠释

陈平原先生曾经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叫《告別诗歌,走向散文》,说的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交时,学术、文化应该告別过去那种“雄文一出、举世响应”的激动人心的状态,那是“诗”的状态,应该进入一种“操正步”的常规化建设的状态。我觉得以这样的视角再来打量今天这个时代,那这是一个“表格”的时代,连散文也不要,更不要说诗,一切的个性似乎都在被挤压、显得累赘。

邵杨老师对标签化印象的解读

我们对于天才的通用印象过于标签化,似乎天才必须反常规反潮流且卓尔不群,靠着天赋而非勤奋活着,对一切世俗化的荣誉评判机制嗤之以鼻,所以才会传出鲍勃迪伦拒绝领取诺奖的谣言,好像只有把加在他身上的叛逆标签极致化,才能满足我们对他的想象。相比之下,村上春树虽然在文学天赋上可能比我们在座的所有人都高出十倍,但几乎没人把他的名字加上天才的前缀,因为他的健康生活和热爱跑步等习惯都显得太自律太理性,不吻合我们对天才习惯性植入的放荡不羁和孟浪轻狂。
石苑老师阐述她所欣赏的天才

鲍勃迪伦如果是大众标签化的“天才”,我更欣赏平凡的天才。比方说村上,好的作家就是能写出“大家都想写但写不出的那句话”的人。有幸在北大见过村上文学的国内译者林少华先生,他也认为村上过人之处就是比喻。如全世界共通的语法,他能够用平凡人的视角提炼出触动大多数人感情的文字,这就是一种很厉害的天赋。如同《挪威的森林》中,只有3个人在一起时才能发挥才华的木月君。
针对当天的主题“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三位老师也述说了自己的想法与观点。
邵杨老师:痴在东方美学里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概念,它是病字头的,好像是一种疾患,但它的内里是一个“知”字,以病而知,因为癔症一样的执着,获得终极意义上的洞悉,这是不是由疯子走向天才的过程?

蔡渊迪老师:说白了,在我看来,“疯子”就是要成为“天才”的代价,我希望人们宁可成为一个普通的人,也不要为了成为“天才”而付出“疯子”的代价,毕竟人过得幸福最为重要。任何的成就,好一面不必说,坏的一面,那都是“为物所累”。既然天才与疯子往往捆绑在一起,那我们对于世间的“疯子”是不是也该更多一些容忍。苏东坡的《贾生论》就已经讲过这个道理了。

石苑老师:我们害怕天才。神话原型批评中,日神阿波罗掌握着秩序和理性;酒神迪奥尼索斯代表冲动和感性。可能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人生中掌握着天平中这个平衡点,天人交战。而天才,正是将被表格社会和理性思维禁锢着的我们原始的欲望,赤裸裸的展现面前,我们因此会害怕天才甚至觉得他们是疯子。这个标签化的时代,需要的是更多理解包容以及对自己真性情的追求。也许一个人的天才的光芒只有一点,也应该怀着感同身受的心情去努力的保护它。

我们也害怕人工智能。为什么?如邵老师所言,我们害怕人工智能并非是被它们战胜,而是被它们替代。当机器人写作,与siri恋爱都成为可能,我们更需了解在现在真正重要的事:真实。微信交流是便捷的,但面对面时你的哽咽、音调、不安和犹豫,才是真实,才是我们之所以为人性根本的体验。
活动最后,三位老师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总结。蔡老师说道:“趁年轻,该疯狂一把就疯狂一把,人不疯狂枉少年”。邵老师总结:“那些嘲笑你是疯子的人,他们只是嫉妒你身上还存留着某些他们自己早已失去的东西”。而传媒女神石苑老师重磅献舞鲁冰花,以她灵动的舞姿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了这次活动。


    关注 ZUCC传媒与人文学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