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冷知识,即使天天用, 这些常识你未必知道

 

一提起中国特色,很多人都会在第一时间反映出筷子,但是说到这两根小棍儿,你对它的了解又有多少呢?...



一提起中国特色,很多人都会在第一时间反映出筷子,但是说到这两根小棍儿,你对它的了解又有多少呢?

筷子古称“箸”,“箸,饭攲也。从竹,者声。”即箸是用来吃饭的器具。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那“筷”字是怎么发展演变过来的呢?

拿着筷子的女仆(嘉峪关魏晋墓砖画局部)


明陆容《菽园杂记》云:吴俗舟人讳说,“住”与“箸”谐音,故改“箸为快儿”。因为吴中船民和渔民特别忌讳“箸”,他们最怕船“住”,船停住了,行船者也就没生意,他们更怕船“蛀”,木船“蛀”了漏水如何捕鱼。故见了“箸”反其道叫“快子”,以图吉利。明人李豫亨在《推蓬寤语》中说得更明白:“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已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筷子乃竹木所制,久而久之,后人就把“快”加了个竹字头,称作“筷子”了。

也许你从来没注意,筷子都是有标准长度的。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约25cm)。这是为什么?

伟大的祖先定筷子的标准长度为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本质不同。

关键是,筷子是两根,称呼却是一双。在餐厅里呼唤服务生“拿一双筷子吧”,那肯定是中国人;如果说“拿两根筷子吧”,那一定是外国人。
为什么明明是两根筷子,却叫一双筷子呢?这里面有太极和阴阳的理念。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一中含二,合二为一。这是中国人的哲学。

筷子在使用的时候,讲究配合和协调。一根动,一根不动,才能夹得稳。两根都动,或者两根都不动,就夹不住。这是中国的阴阳原理,也有西方力学的杠杆原理。

青铜时代的玉匕、石匕及商代的骨箸
《韩非子•喻老》载“纣为象箸而箕子怖”,说明至晚在商纣王时期已经出现了象牙筷子,那么平民日常使用的廉价筷子的存在也是必然的。至周代,社会礼制愈发严格,用箸亦是如此,出现了“饭黍毋以箸”、“ 子能食者,教以右手”等宴席用箸礼仪,由此也促使了箸文化的形成。

西汉的铜箸、竹箸;东汉的铜箸
至隋唐起,箸不仅作为文化使者远播朝鲜半岛及相邻国家,更被赋予了耿直、宁折不弯等人性化的内含,箸的材质选择和制作工艺可谓精益求精。

唐代的银箸
清代的象牙箸、珊瑚箸、骨箸及骨雕箸筒
 民国的铜碗、银果叉、银箸
“玉箸”同“玉筯”,本义指玉石所制的筷子。玉箸入诗、词,除直言筷子外,以喻眼泪者为多。这种修辞手法从南朝梁至唐、宋、元代素为诗人所热衷。“玉筯”二字抒发了无数文人对不幸妇女的同情。唐代温庭筠《河渎神》:谢娘惆怅倚兰桡,泪流玉箸千条。

筷子在古人眼里并非仅仅是餐具,古人还认为筷子有神性,常通过筷子来观察和分析人生和未来。实际上,筷子在古代常被当成占卜工具,叫“箸卜”。

筷子在古人的婚姻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女子嫁妆中,总少不了筷子。这种风俗,一般认为出现于宋代。

除此外,还有多功能的筷子。早在唐代陆羽《茶经》中已见有关火箸的记载。火箸均为金属质地,主要用于挟物,如用于手炉拨火、夹木炭火等。形状多为扁条形,首端或用链联结,或加工手握套环。



香箸的出现晚于火箸,它短于火箸,却精致于火箸。《红楼梦》第五三回:“这里贾母花厅上摆了十来席酒,每席傍边设一几,几上设炉瓶三事……”。“炉瓶三事”指的是三件焚香用具——香炉、香盒、小瓶(或称箸瓶、铲瓶)的合称。瓶中插的即是香箸、香铲。



宋代杜堇玩古圖局部,香爐邊上插著香鏟和香箸的就是箸瓶。

还有两种特别的筷子。相传汉时已有文犀辟毒箸,宋《潜居录》记:“八月朔以碗取树叶露,研辰砂,以牙箸点染身上,百病具消,谓之‘天灸’。”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咽喉闭塞,取犀箸烧烟含咽,烟气入腹,发咳即破。”

银箸:早在宋代著名法医学家宋慈的《洗冤集录》中就有用银针验尸的记载,银箸试毒原理相同。古人所说的毒主要指砒霜,因技术落后使砒霜里常伴有少量的硫,硫与银接触产生化学作用形成了黑色的“硫银”。而对于不含硫的毒来说,银器是便是无用的了。

古时,筷子还有点穴、按摩和刮痧的作用。旧时人们走江湖,身上只要有一双筷子,有什么毛病都能自己搞掂。即便忘了带,随手掰根树枝或芦苇,折断了,在石头上磨一磨,在水里洗一洗,也能用。



民间便有“筷子功”。 “筷子功”系见于中国南北武林的一种招式,旧传武术拳师造诣较高者方能习此功。练功时多用铜筷、铁筷,长度略长。而使用时普通竹木筷不拘。

小小一双筷子,没想到还有这么多学问!


    关注 甲骨问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