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哥有话说】NO.154——谈谈那双刷爆网络的耐克鞋

 

大量媒体包括帖子本身都在反复刻意使用和强调“贫困生”这个词,本身提法就欠妥,毕竟,正确的叫法应该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寻找高校辅导员的光荣与梦想

近日,一篇“因穿耐克鞋被取消助学金”的网帖引发了极大关注。

作者称大学里有个同学,家里经济非常困难,打球总穿着开裂发黄的球鞋,家里省吃俭用几个月给他买了一双四折的耐克球鞋,他视如珍宝,每次打球后都要仔细刷洗一遍。

但是后来该同学的助学金资格被取消,因为,他没有困难学生的样子。
音乐


恰好这个时段正好位于高校助学金评选的节点上,很多同学纷纷留言,表达了自己的一些观点。

有的是因为一部电脑,有的是因为一部手机,或者是一顿饭被取消了资格。

这个网帖也得到了很多新闻网站的关注,大量的评论文章潮水一般的涌现,核心观点就是要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建立更科学、更人性化的认定标准。



作为一个工作八年的学生工作者,也想谈谈我的看法。

助学金的评选其实是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一道难题,各高校评选基本是按照各自省份的文件精神,制定各自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细则进行。

重点是对于认定范围、认定原则、认定机构、认定标准、认定程序、认定的监督与管理进行说明。

对于高校而言,首先保证的就是程序的绝对公正,比如评议小组的设置必须要兼顾各类学生代表,必须按照规定进行评议与公示,辅导员必须担任评议小组组长,确保评议公平公正等等。

但是,在现实操作中也有诸多的困难。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如这个班级里最终有8个助学金的名额,那么评议上的第8名和落选的第9名他们之间的家庭困难程度会有多大的区别?

评上的一定比没评上的要困难吗?

显然不可能这么武断。



即然决定是否获得助学金的关键在于按照正规程序由评议小组集体评议决定,那么取消助学金的权力同样来自于评议小组的客观评议。

如果单单由辅导员个人决定是否取消,从程序上就存在一定的不规范。

因此,我们对于这个问题,更加聚焦的应该是程序是否规范的问题,经济困难和追求美好生活这两个问题并不相悖,但是,也不能人云亦云的刻意转移问题关键。

作为我们大学生面对网络上的各种声音不是人云亦云的随声附和,而是有一双明辨的眼睛,就是要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

通常境况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大约是30%-40%,也就是每班10-15个人的名额,除了几个特别困难的特例,大部分同学的困难程度都差不多,评议小组只能从保证程序公平的角度结合上述同学的日常表现最终得出评判。

因此,尽管两个同学可能家庭经济都很困难,但是其中某一个同学家里给买了一台电脑,或者是穿着上一个名牌,自然会引得其他同学的争议。

妈妈省吃俭用花五百多给孩子买耐克鞋,这没有错,经济困难一样有资格吃好的用好的,但不要用爱模糊规则。



现在讲的是助学金的问题,不是说母爱的问题,助学金涉及到的不只是经济的问题,它还有个特性,就是名额有限。

两个相近的同学一旦比较,就容易产生晕轮效应,因此有一双好的球鞋就会产生类似的误解,也就可能出现开篇的结果。

所以,针对这个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在保证程序公平的前提下,从助学金的评审、发放、监督机制上做文章。

学校要及时发现相关问题,及时纠正问题,或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自上而下”予以监督。

学生也应该积极借助投诉和反馈渠道,及时反馈,“自下而上”反映问题。

如此,才能构筑一个较为完善的监督体系,从而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个整体的利益不被侵犯。

最后,补充一点,大量媒体包括帖子本身都在反复刻意使用和强调“贫困生”这个词,本身提法就欠妥,毕竟,正确的叫法应该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关注 潍院物电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