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认的最伟大科幻片,看不懂是因为不了解

 

太空之于人类,总是呈现出瑰丽神秘的魅力。它以点缀了闪烁星夜的无边黑暗,挑拨人类开拓新领地的原欲。电影则...



文 | 闵思嘉

中国电影资料馆巨蟹座硕士

太空之于人类,总是呈现出瑰丽神秘的魅力。它以点缀了闪烁星夜的无边黑暗,挑拨人类开拓新领地的原欲。电影则以光影将这种想象变为真实的幻觉,而美术,则像是这个幻觉世界得以发生化学反应的元素周期表。

1969年7月16日,巨大的「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点火升空,人类的太空征程以登月为起点得以展开。但在电影里,星辰大海的征途,却比远比「不早」更早。

靠「设想」接近真实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咖啡馆放映《火车进站》,宣告电影的诞生,仅在7年以后,乔治·梅里爱(Georges Méliès)就拍出了《月球旅行记》,改编自凡尔纳的科幻小说。


《月球旅行记》(1902)
作为史上的第一部科幻片,乔治·梅里爱用自己制作的舞台道具模拟月球与太空,配合绘画的着色手段,实现了科学家乘坐炮弹登上月球的视觉饕鬄。从这时候起,舞台美术便锚定了其与科幻片勾连的命运。

它展示奇观,也实现想象,它使得人类几乎在电影诞生的同时,就能够运用它描摹太空想象,填补欲望黑洞。


《月球旅行记》(1902)
对未知的探索不仅是人类的本能,同时也是美国与苏联冷战的另一大战场。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标志着美国与苏联太空竞赛的正式开始。科幻史上的里程碑作品《2001太空漫游》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始拍摄的。

早在拍摄《奇爱博士》时,库布里克便萌生出了拍摄太空科幻片的想法。在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公司职员罗杰·卡拉斯(Roger Caras)的推荐之下,他结识了著名的科幻小说家阿瑟·克拉克(Arthur Clarke),曾经担任英国行星际协会主席的克拉克是当时科幻领域的权威。


阿瑟·克拉克
两人见面时,克拉克正在撰写一本名为《人类与天空》的书,而库布里克则想拍一部名为《太阳系是如何被征服的》科幻片。

为了这部电影,库布里克看了成堆的科学书籍和科幻小说,而克拉克在思考进入瓶颈时,还会打电话给另一位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阿西莫夫(Isaac Asimov)聊天以求开拓思路,阿西莫夫发明的「机器人三定律」。

成为后来许多人工智能科幻片的基本准则。最终,库布里克和克拉克一起选定了克拉克的小说《前哨》中的黑石形象为原型,并掺和了小说《黎明的遭遇》里的一些情节。


库布里克
黑石在电影中,被库布里克和克拉克描绘为高级智慧的外星生物放置在太空中,用于探索、研究宇宙中其他生物的能量体。黑石承载着外星文明的智慧,同样也能观测人类的行为,它不仅教会了地球上的猿猴使用工具,进化成人类;还让鲍勃变成了宇宙中的「星孩」。

黑石的原型一方面带着基督教式「上帝」启示与创世的宗教意味与宿命色彩,一方面则来自著名的号称「能毁灭太阳系的十大设想」之一的「冯·诺依曼探针」。



20世纪中期,「计算机之父」、匈牙利量子物理学家冯·诺依曼认为存在一种微型探针结构的太空飞船,可以复制人类文明系统,提取自己在航行中发现的星际文明数据,还能在运行中自我控制、自我修复和自我复制,不断扩张领域,而在未来的某一天,人类将使用这种探针征服银河系。

电影中的黑石,无疑就是冯·诺依曼探针的化身,只不过使用者变成了外星文明,而非我们人类自己。



两位巨匠就此联手,他们要创造出一个「前所未见的新事物」,片中「一切都要符合真实」。著名人工智能专家马文·明斯克(Marvin Minsky)也担任了这部电影的顾问,对他来说,比起在片场差点被一只神秘扳手砸死更恐怖的,可能还要算无数次被库布里克拖着头脑风暴到深夜的经历吧。

虽然《2001太空漫游》改编自克拉克的小说,但实际上,小说和电影可以说是同时诞生的,甚至电影构思的诞生还要早于小说。克拉克和库布里克一起确定了电影剧本的基本主题和构思以后,克拉克才开始撰写小说版的《2001太空漫游》。



1965年2月22日,米高梅公司宣称正在筹备库布里克的科幻新片,片名暂定为「Journey Beyond the Stars」, 同年4月,影片正式定名为《2001太空漫游》,那时,谁也没想到这部电影将会成为一部史诗级巨作,除了库布里克自己。

在《月球旅行记》中,月亮就是悬挂在黑色幕布上的一块白色板材,根据时间剪裁出阴晴圆缺,并画上不同的表情。到了60年代,库布里克的要求当然远不止这样。

《月球旅行记》(1902)
《2001太空漫游》中,飞船飞向木星的镜头让每一位观众都在银幕上拥抱了木星的光环与熠辉。事实上,剧本原本设定飞船与土星会和,但已有的科学技术无法得出真正的土星应当是什么样,特效组也根本做不出一个让库布里克满意的土星,「那就换成木星吧!」库布里克干脆直接修改了剧本。

作为一部科幻片,外星人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美术设计环节。为此,库布里克和克拉克曾向天文学家卡尔·萨根(Carl Sagan)请教如何表现外星人。库布里克原本想让真人演员扮演外星人,这个想法被萨根无情而鄙夷地否决了。

在萨根看来,外星人与地球人毫无相似之处,不论是人类的想象力,还是最优秀的电影美工师,都没法做出一个真正像「外星人」的外星人。



因此,我们在片中看到的地外文明以一种模糊的状态呈现。美术可以把幻想变为银幕上的真实,而抛弃掉这种权力则需要更大的勇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库布里克更接近真实的方式。

在影片筹备的时候,NASA正在紧张地筹备登月计划,得知影片的拍摄消息后,NASA赞助给了库布里克一大笔费用,希望影片可以更多的贴近真实,上映后可以给大众科普一下登月是什么样子。

两位NASA专家加入了库布里克的艺术指导团队,他们分别是曾在美国火箭学会任职的太空科学家弗雷德·奥德韦(Fred Ordway)和曾经在美国陆军弹道导弹局工作的哈里·兰格(Harry Lange)。此外,许多跟NASA常年合作的品牌,如IBM、波音、通用动力、通用电气、霍尼韦尔等,都经由NASA为电影无偿提供设备。



电影上映后1年,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由于NASA对库布里克的投资和《2001太空漫游》的上映与登月时间的靠近,至今都很多人怀疑当时电视台直播的登月画面是美国政府和航天局NASA邀请库布里克制作的登月特效。

并将其称之为NASA的「阿波罗骗局」,好事者们甚至还去库布里克的《闪灵》中找到了诸多证据,比如库布里克把原著中闹鬼的217号房间改为了237号房间,这个数字约等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研究者们认为,片中的237号房间代表的就是整个伪造登月画面的秘密计划。


《闪灵》(1980)
用「冷兵器」制造太空

影片于1965年12月29日在英国谢伯顿制片厂开拍,这样一部美国出品的影片之所以会选择英国作为拍摄地,是因为只有谢伯顿制片厂才拥有可以容纳和拍摄月球上第谷环形山的挖掘场景。这项堪称填海造山的浩大工程用去了数吨沙子,库布里克请人把它们清洗,染成了月球应该有的颜色。

《闪灵》的主演杰克·尼科尔森曾说,「在好莱坞,很多导演声称自己是完美主义者,但只有斯坦利·库布里克才是真正的完美主义者」。《2001太空漫游》是典型的印证:影片拍摄历时4年,全部预算1050万美元,在60年代,这绝对是个天文数字。
美术特效组经常24小时连续作业,制作了16000个特效画面,花费650万美元,但最终出现在影片中的仅有205个。

带着某种劳动成果付诸东流的愤怒,特效组忍无可忍,向米高梅公司弹劾库布里克希望撤换导演。还好,米高梅公司并没有这么做,我们才没有失去这部伟大的电影。
为了保证质量和特效的真实感,所有的特技镜头都使用「前投影特效技术」印在拍摄底片上,被去掉的特效镜头导致这些底片也无法再使用,摄影组对比怨声载道,但也只好重拍这些镜头。

对真实场景的追求和对特效画面的舍弃使得整部影片的片比高达200:1。米高梅公司的制片人员为此忧心忡忡,却拿库布里克毫无办法。狡诈的库布里克甚至会打印一个伪造的拍摄进度表贴在墙上,用于应付米高梅公司的检查。

看过影片的人一定都对影片的开头印象深刻,伴随着施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恢弘的音乐,镜头缓慢地绕过由巨大转盘组成的飞船,推向太空的无边黑暗。



这种缓慢的肃穆感来自库布里克的逐格拍摄手法,这种拍摄手法源自电影的默片时代,摄影机一格一格地移动,再依次摄影曝光合成。

库布里克坚持这样才能充分地展现场景的质感。对于当下已经大量依赖数字特效场景的科幻电影来说,库布里克对美工的坚持,以及实打实的制造与拍摄方式,几乎是一种对「冷兵器」时代的致敬。
飞船应当是什么样的?失重感又要如何表现?为此,库布里克请来了曾经担任过《阿拉伯的劳伦斯》艺术指导的安东尼·马斯特斯(Anthony Masters)担任艺术指导,他与NASA的专家团队一起,把「发现号」设计为一个分成两半的环形离心机。而库布里克居然在摄影棚里搭起了一个完整的「发现号」。

飞船内部全部由二战期间德国战斗机使用的塑料板材构成,外部则用木材和聚苯板构建,飞船内部高12米,以求能有足够的空间拍摄宇航员处于失重状态下的漂浮运动。

为了要做出太空无重力的效果,库布里克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研究如何让笔漂浮在空中,最后,他完美地实现了这一场景,解决办法是把笔黏在一块玻璃上,再把它悬挂在空中。



这艘「发现号」花去了维克斯(Vickers)工程队6个月的时间和75万美元的资金,惊人的是,飞船还以每小时5km的转速模拟了真正的太空转动。为此,当时的许多美苏科学家都认为,《2001太空漫游》是他们看过的最真实的科幻片。

这种真实感的代价是,片中所有的飞行器布景需要1个人13年连续不休息工作才能制作完成。而库布里克请来了一个12人的团队,花1年时间完成了它。



失重状态下的人物运动同样也是让美术部门头疼的一个问题,为了拍摄出失重状态时的相对运动状态,美工组做出了一个可以旋转的走廊。

在实际拍摄时,他们把摄影机固定在走廊尽头的甲板上,当演员一进入失重区,美工人员就开始旋转走廊,但是由于摄影机跟着走廊一起旋转,作为观众的我们察觉不到这个变化。最后银幕上的效果呈现为走廊尽头一直在旋转,同时演员们也围着走廊旋转。
比设计和旋转走廊更困难的,大概是让不懂机械原理的库布里克理解走廊的双向旋转原理,在他的办公室里有一块小黑板,团队主管马斯特斯经常花上几个小时在上面写写画画,通常直到凌晨,库布里克才会说「我懂了,我知道你什么意思了。」

除了得到专业人士认可的科技精准度,许多人还会惊讶于飞船内部的场景设计。那由大量白色构成的飞船内部和漆黑的太空形成鲜明对比,白色使得飞船内部的空间得到视觉上的扩大,营造出冰冷和疏离的气质,同时还呈现出一种机械般的极简主义和未来主义。



这要得益于库布里克摄影师出身的经历。1946年,刚中学毕业的库布里克就成为了纽约《LOOK》杂志的摄影记者,年轻的他受到了现代主义的深刻影响,在《2001太空漫游》中,对图像的敏感与天赋转变为对场景设计的先锋尝试,库布里克充分利用了飞船内部的纵深感,打造出了有别于一般电影「水平对称构图」的「垂直对称构图」,在空间造型上对经典模式进行了颠覆。

从服装设计到室内设计,库布里克都亲自挑选。女宇航员的蛋形帽子是伊丽莎白女王的御用设计师诺曼·哈特奈尔(Norman Hartnell)考虑到在太空中零重力的情况下,帽子需要具有防止头发散出来的功能而设计的。
飞船中那些红色的沙发叫做「Djinn系列」,出自法国著名家具设计师奥利维尔·摩尔古(Olivier Mourgue)之手,使用了极其简单的线条和大面积的色块,再搭配以不规则或规则几何体的形状,来表现未来科技只保留使用功能、去除物品冗余装饰的理念,现在已经成为「未来主义」(Futurism)家居设计的代表典范。

整个60年代的人类社会,都在登月成功、《2001太空漫游》和其科幻电影的推波助澜下,把由太空、银河、宇航元素构成的「未来主义」风格推上了高峰,甚至波及到了时尚界,连奥黛丽·赫本都曾经穿过名为「太空系列」的时装。


奥黛丽·赫本
以「过去」定义未来

时间是一条无限流动的长河,假如把它看成一种运动形式,是否可以用牛顿运动定律推测它的走向,从而窥见未来呢?当我们回看《2001太空漫游》,再对比当下的生活,我们会发现,那些在印在胶片上的科技产品,已经从当时的惊世骇俗转变为理所当然。

库布里克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以「过去」定义未来。这种定义,同样是以无限靠近真实的美术设计实现的。

据说,阿波罗号的宇航员们都观摩过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当他们真正进入太空舱时,被与片中一模一样的驾驶舱面板吓到,以为库布里克真的会预测未来。



实际上,「发现号」的太空舱内部的开关面板、显示系统、通讯设备全部由专业的由天体艺术家、航空航天工程师以及NASA的工程师设计,他们在设计时参照了NASA公布的一张照片。

在这张真实的照片中,宇航员们坐在研发中的阿波罗座舱里,露出的一部分仪表板上有着红色、蓝色和白色的按钮,这些都成为了设计师们的设计原型。

受此影响最深或许是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他曾坦言《星际穿越》是向《2001太空漫游》的致敬之作,影片也同样邀请了顶尖的天体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的好友基普·索恩(Kip Thorne)参与制作,以保证片中黑洞理论的合理性。


《星际穿越》(2014)
2011年4月,Apple公司起诉三星公司,声称其旗下Galaxy系列的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抄袭了iPad和iPhone的设计。三星对此也做出了反击,证据之一就是《2001太空漫游》中的片段。

片中,宇航员在吃饭时使用平板电脑观看影片,这部60年代的平板电脑同样具备大显示屏、直角、窄边框和超薄等设计元素。如此简约的美学设计与工程理念一方面有着视觉美学上的考虑,一方面在科技理论上也具备可能性。

科技影响着库布里克的电影美术,库布里克的电影美术同样也影响着科技,这是美学与科学的深入对话,也是库布里克与自己想象的深入对话。



除了平板电脑外,片中那个带着电话听筒和拨号盘的总裁公文包,几乎集合了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全部元素。影片拍摄的60年代,电子计算机发展到第三代,正向小型化转向。IBM的工业设计顾问、美国工业设计部主任埃略特·诺伊斯(Eliot Noyes)向库布里克提议,「发现号需要的超级计算机要有房间那么大」。

但库布里克坚持认为IBM的设想落后于时代,智能设备的小型化在他看来是必然趋势,并在片中实现了这些设想。库布里克这种超前的必然,在今天看来,则有了更多的预言意味。



片中哈尔和女儿通过即时影像通话的场景,在当今已经通过视频通话得已实现。佛洛依德博士插入电话的信用卡上带有一串条码,这样的条码式信用卡如今也已经广泛使用。鲍曼用语音识别开启舱门,而现在我们也可以用语音识别吩咐SIRI,让它帮我们查看今天的天气,完成最简单的人机交互功能。

我们似乎已经处于《2001太空漫游》的现在时,享受着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在这种最基本的操作之下,我们或许并不能感觉到人工智能可怕的未来性。

科技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隐藏着我们无法察觉的危险,在这点上,库布里克无疑是具有前瞻性的,电脑HAL欺骗鲍曼的情节让我们开始意识到人工智能的不可控性,它偷听鲍曼谈话阅读唇语的功能如今也可以通过OCR技术,即光学字符识别实现。



片中杀掉宇航员的智能电脑HAL全名「Heuristic ALgorithmic computer」,有人认为HAL这三个字母在字母表中的位置,分别位于I、B、M之前,因此HAL是用来影射IBM的,然而库布里克和克拉克却对此矢口否认。

不过,HAL还是和IBM有着暧昧不明的神秘联系,这不仅因为当鲍曼最终关闭HAL时,HAL唱的歌出自IBM7094,这是世界上第一台会唱歌的电脑唱出的歌;还因为而HAL的设计,很大程度上源自IBM工程师的提议,同时也由IBM最终实现。
HAL由一盏红灯和数排集成电路组成,却能够实现自动驾驶,与宇航员们语音对话,乃至和宇航员下棋的功能。库布里克对人工智能的设想,也在慢慢的变成现实。

1997年,由IBM研制的超级电脑「深蓝」打败了国际象棋冠军卡斯帕罗夫,而在机器学习上有创新突破的超级电脑「沃森」,也在2011年的美国智力竞猜电视节目《危险边缘》中,击败了最高奖金得主布拉德·鲁特尔和连胜纪录保持者肯·詹宁斯,赢得了100万美元的奖金。

而就在前不久,谷歌研发的人工智能程序阿尔法狗(AlphaGo)击败了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则代表着人工智能的技术的革命性进步。


李世石 VS AlphaGo
斯皮尔伯格著名的影片《人工智能》其实是来自于库布里克的最初创意,斯皮尔伯格称之为「我是完成库布里克的遗愿」。而早在《2001太空漫游》中,我们就能看到库布里克对人工智能的深刻恐惧。

在他看来,科技既创造可能性,又毁灭可能性。因为科技,我们才有未来;同时也因为科技,我们也应当惧怕着未来;这是通过电影一手制造幻觉的我们必须抱有的对真实的畏惧之心。

毕竟,真实因为幻觉而显得倍加可贵。而电影美术,则是我们在制造未来的时刻,能最大程度尊重真实、接近真实的途径。
原载《新视线》杂志



1.合作联系邮箱:irisfilm@qq.com

2.虹膜读者微信群:加微信个人服务号hongmomgs为好友,邀请入群

往期精彩内容
赛人:如何做一名职业的观众

影史第一科幻巨片的传奇故事,不,我没说《2001》

这八部经典科幻片都过时了,包括《2001太空漫游》

赛人影评文集《与光同尘:漫谈110年以来的中国电影》虹膜全网首发,并独家提供签名版。今天下单,今天发货。
赛人老师为虹膜读者签了这么多,据说手已残


赛人介绍:电影频道《中国电影报道》栏目资深策划人,曾担任《新电影》杂志主笔、《电影世界》杂志副主编。

在《与光同尘:漫谈110年以来的中国电影》里,赛人系统地评介了中国第一至五代导演的时代特点和艺术特性,并从影史、影人、影片三重视角,详细解读了中国电影的历史脉络、人事掌故,以及思想与形制的演变。其中影史部分以「百年流影」为题,借历代导演、女演员、古龙、译制片等特定主题,以线带面铺陈中国百年影史的完整风貌。
赛人老师签了整整一天


如果你想增进对中国电影的了解,让自己从对国产片期待-惊诧-失望-愤怒的恶性循环里解脱出来,赛人的《与光同尘》提供了一个宽广的视野。
这本书是你希望入门乃至深入了解国产电影的首选。它之于中国电影,跟佐藤忠男《日本电影史》之于日本电影、后浪《认识电影》之于基础影视知识一样,意义不可替代。

本书取名「与光同尘」,典出《道德经》里「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意思是要不露锋芒、平和处世。你恰恰可以从这本书里看到一个和「影向标」那个愤怒的赛人不一样的赛人,冷静、娓娓道来。他怀着自童年起就萌生的对电影源初的爱,他把大半辈子的学养都倾注了进来。
他的爱不止于冷静的工业标准化的视听分析,还会蔓延到丰盛的文化背景和细腻的人物解读上。我们常说一流艺术家对人物毫不留情的解剖背后,必然藏有不易为人察觉的理解与深切同情。赛人也是如此,大量观影的虚拟经验与现实中的邂逅融会贯通,每每聊起一部看过的电影,他都像过电一样激发自己的全部生命经验,赛人写电影,其实也是写人生。
这一点,有北京电影学院杜庆春教授的观察为证:

「赛人对于中国电影如此丰富的记忆和因而产生的电影与人生的关系呈现,这些对我而言足以构成一种惊异的体验,如同大雨之后天上出现一轮彩虹,我们虽然不会再以为是神迹之类,但还是会放出兴奋的眼神……他看电影的生命展开的历史构成了他所有工作的起点。」

也有老友卫西谛的见证:

「每与赛人吃饭,啤酒,他三五瓶我一瓶,他三五句我半句。话全是电影,全是电影里的人,感情,电影里的某个时刻。滔滔不绝,三五个小时不算多。真影痴。也有真知灼见,性情之见。多少年来,与赛人的一席话已经成为我电影经验的一部分。」

王家卫说,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一个人来找我喝酒,他叫黄药师。这样说起来,黄药师可能是金庸笔下最能喝的人。如果他遇到赛人,不知谁更能喝?他们会聊武功还是电影?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入虹膜独家销售通道,请赛人喝杯酒。
目前这批书都是签名版,请放心购买。
而且,部分签名版还有彩蛋喔,但你能不能拿到彩蛋版,这个就全凭运气了,没人知道哪本是。
声明:没有动物在本次拍摄中受到伤害。

点击阅读原文直接进入购买通道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