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极简主义风正盛行,再买买买你就OUT了

 

什么是扔扔扔的主要原因,就是买买买...





文:兰馨儿    图:来源网络
双“十一”过完,大批剁手党为网络商城的收益做出了贡献,瞧这一段时间,快递小哥忙碌不堪,马路上的快递公司小车络绎不绝,忙的没有时间给你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说一声在哪里,2分钟之内你就得赶到,磨磨唧唧一会,电话再一次打来,语气中有着埋怨,“投诉”,随你!

家里囤积的衣物越来越多,一季过去,收拾旧的,孩子穿小的衣服,两大蛇皮袋,全部都当垃圾处理掉。这里面包括许多从网上打折买到的,拿回来不合适不想退的,穿两次不喜欢的,虽说便宜,却不实用,放在家里还占地的各式东东。

美国圣路易斯的艾米莉一家从2015年6月开始一项挑战:整整一年不买任何新衣服。她把这个挑战的宣誓分享在Facebook和博客,时刻提醒自己。

艾米莉认为他们一家有足够的衣物积蓄维持一年的打扮,唯一的障碍是她怀孕了,但是她把第一次怀孕自己和宝宝的衣物留下,并且从孩子的朋友那里继承到了不少婴儿的外套,袜子和鞋子。

艾米莉花了一些时间来改变习惯。她退订了原来品牌公司定期发送过来的推销邮件。起初很怀念买东西的感觉,甚至是逛街这个行为本身。随着换季,她心中购买御寒衣物的渴望蠢蠢欲动。她甚至罗列出一年后解除“购物禁令”后的购买清单。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冲动开始减弱。除了一双跑鞋,成功地在一年里没有为自己和家人购买任何新衣服。

挑战结束后的三个月,她奖励自己两条3美元的裙子,她没有去看那张购物清单,也没有去看的欲望。

在整个节俭运动过程中,她发现“我并非真正需要这些东西。”“我只是以为我需要”“这只是让你发现生活中有这么多的浪费。”

艾米莉在计算后发现,每年花上百美元在旧货店和廉价快消品牌因冲动购买的衣服,她和家人从来没有认真的穿过,更没感到任何价值,对生活没有带来任何意义,而且还出现了惊人的浪费。

她开始关注过度消费与浪费的问题,参与到专门提倡宣扬极简主义消费文化的社区里,提倡一种从杂乱到整洁的生活方式。




网络上盛传一篇文章叫《我们家空无一物》,里面讲的是日本漫画家麻衣把自己叫做“扔东西的变态”,用一种极简主义,性冷淡风,断舍离成为家里的风格。

麻衣的家里进去以后完全看不出是家里的日常状态,客厅,厨房,卧室所有的地方都保持着新家的样子,可是人家这么整齐,并不是无忧无虑的单身狗,家里有妈妈,奶奶,老公,还有两个喵星人。

人家可不是有强迫症或是有洁癖,而是练出来的,几年前,家里就像现在我们大多数人家里一样,妈妈和奶奶都是收藏癖,老房子住了60多年,什么都舍不得扔,来了客人匆匆忙忙把东西藏好,因为太乱了。

一直到前几年,日本大地震毁掉了家里大半东西,她忽然意识到家里堆满杂物,其实是一件很危险的事,从此就走上了扔扔扔的“不归路”。

她是怎样做到的呢?定家规,自己的东西用完以后必须拿回房间,公用的东西放在公共区域,然后就是扔,杜绝不必要的买,每一样东西都分门别类的放好,合理利用收纳空间,家里所有日常东西用完以后全部收到柜子里,需要时拿出来用。

利用极简主义打造家里的每个角落,提升生活质量,身处空落干净的家里,每天都是神清气爽。

试想一下,谁愿意每天下班以后回到家,看到乱糟糟的场面,这样谁还会有好心情,那种缭乱的心境必然要抓狂。




生活里本就不需要太多的附属东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处理繁琐的信息和进行疯狂的消费中获得大量的物质,而这些物质并没有带来与之相称的满足感,并且消耗大量时间,精力和财力,令人感到疲惫。

生活过得好不好和拥有多少物品毫不相关,即使你的衣服堆积如山,临出门时也会对镜犹豫若干时间,为自己到底穿哪件伤脑筋,我们不停地把东西从外面带回家,不到百米的家里成了小仓库,大多数东西都是长时间不理不睬,或束之高阁,落灰严重,清理起来不方便。

“少即是多,简即是美”的极简主义生活方式,通过去掉生活里一些弊大于利东西,来减少这些事情带来的打扰,从而改善生活,我们更应该注重生活的体验而不是物质所带来的享受。

今天你扔了吗?我要开始扔了,扔的越多越好,开始行动。



长按二维码可关注

兰馨儿的原创文字

喜欢请点赞和转发


    关注 兰馨儿的简单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