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 余瑞欣:随遇而歌,把生活唱成诗

 

你知道文学,但你很难对它做出一个确切的界定。文学可以离我们很近,生活中处处皆文学。余瑞欣,安徽合肥人。我校中...



你知道文学,但你很难对它做出一个确切的界定。
文学可以离我们很近,生活中处处皆文学。
余瑞欣,安徽合肥人。我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

不拘于一处,想在每一寸土地上印有足迹,眼里总有望不尽的远方;热爱生活中的琐碎,手执岁月的长勺,将生活熬成一锅绵软的浓汤;总是在文青模式与屌丝模式之间无缝切换。

2016年9月,中文系选派余瑞欣同学参加了由西安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的商洛散文大赛采风活动。之后余同学撰写的散文作品《一碗素面》在西安晚报上刊发,光明网、凤凰网等国内知名网站也进行了转载。





辞家三千里  去长安
Q


当初为什么会选择不远千里来西安读大学?

余瑞欣:我记得高三的时候做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封面二上印着一张图片,是西安的古城墙。图片下的配文介绍了这座古城墙的价值,它是中国少有的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之一,对西安的第一印象便是这古韵悠远的城墙。还有一个印象就是上地理课时,老师讲到秦岭——淮河分界线。我家离淮河不算远,它对我来说没太多神秘感;但是一讲到秦岭就有一种很独特的感觉,是莫名的向往,包括来西安上学后依然很喜欢秦岭,陆续去了很多次。秦岭和淮河或许就是我对西安的最初印象,也是我会选择来这儿读书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Q
平时在生活中有哪些兴趣与爱好?

余瑞欣:说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我妈妈经常会问我这个问题。每次我的回答都会被她耻笑,说我是个不专心的人,做什么事都三分钟热度。因为我本身喜欢很多很多东西,但是很少有什么东西做得特别精的。喜欢的东西比如说画画,唱歌,吉他,旅行,戏曲…戏曲当中最喜欢的是越剧和京剧。

可以说每一个爱好都有其产生的缘由。举个例子来讲,我喜欢画画最开始是因为我的外公喜欢画画。我小时候经常去外公家,在他的书房里看到了很多画画的毛笔和颜料,觉得很有意思。后来我爸爸的一个好朋友很偶然地成为了我的画画老师,在他的指导下画了几年,之后没有进行专业性的学习,但始终没有放弃。画画于我来说可能是坚持得最长远的一个爱好,今年3月份起开始在画一个与西安文物有关的系列作品,叫《十二月花》。我很喜欢西安的文物,它们的价值在国内都是首屈一指的,画画也是我最主要的一个爱好。



其他的爱好都来得比较偶然,花的时间也不算太长。比如吉他是因为高中时学校有一个吉他社,弹吉他的那些人看起来特别帅气,这使我也想学弹吉他,只是到现在弹得也不怎么样。

戏曲是因为当时喜欢的一个明星叫霍尊,他参加了一个戏曲节目,使戏曲更加赋于亲和力,也更贴近生活。后来我自己去找了一些资料,也试着自己去唱,感觉戏曲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爱好。

Q
有哪些喜欢的作家和作品?

余瑞欣:喜欢的作家和作品有很多,排在第一位的是阿尔贝·加缪及他的代表作《鼠疫》。最开始接触到的是加缪的《局外人》这本书,看完《局外人》又去看了《鼠疫》。我很喜欢《鼠疫》的写作方法:用一件事去说另外一个故事。在《鼠疫》中就是借鼠疫去写一场战争,我很喜欢这种表达方式。

中国作家中最喜欢的应该是迟子建和三毛。迟子建是一个很善于把少数民族的故事带到大众视野前的作家,她本人是漠河北极村人。《额尔古纳河右岸》是我最喜欢的她的作品,写了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在长白山雪原中的生活,用早上,中午和晚上三个时间来展现一个少数民族家族的变迁。喜欢三毛是因为我本人也很喜欢四处旅行,三毛的书给了我最开始对远方的一个启发。她很善于说故事,她和荷西的爱情故事也被很多人所向往,这也是我喜欢她的一个原因。

Q
怎么喜爱上文学与写作的?

余瑞欣:我初中时很幸运地遇到了一个很好很好的语文老师,她有一个引导作用,让我觉得在写作中能表达自我。初中时可能是我性格最自卑的一段时期,这位老师给了我很大的鼓励,让我觉得写作是一个很好的排解心情的方法,这是起始。高中时遇到了一个人,他很喜欢读书,令我产生了好奇,后来我们一起读书,一起讨论书中的内容。记得当时他给我借的书有一本是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还有几本葛亮的书。我们学校有一家书店,有段时间开始卖葛亮的书,我们并没有商量,不约而同的都买了葛亮的《朱雀》,后来我们在一起了。他是理科生,我是文科生,当时离得比较远,我们就借助中国最传统的书信方式联系,那段书信有厚厚的一沓,也算是写作过程中比较有趣的一部分。其实对写作慢慢的会有一种享受的过程,也碰到了很多有意思的作家和书,后来就形成习惯了。

Q
在赴商洛采风活动中,你接触到了一些有名的作家,在和他们相处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

余瑞欣:说到秦岭的采风活动,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之前没有和那么多作家一起参加过这种活动,是很独特新奇的一种体验。一开始很担心和那么多知名作家在一起,我一个无名小辈,总有种怯生生的感觉。后来发现大家都很随和,没有一直围绕文学这个话题去谈。在商洛游览时有一块人很少的地方,那天还下了一点小雨,大家就很自然地去谈一些生活中的状态。我觉得生活才是最深的文学吧,作品都来源于生活的美感,和他们聊天的过程令我很愉快。除了这个之外就是感觉自己在混吃混喝,一边听着前辈们精彩的言论,一边在混吃混喝的感觉。总结来说两天的体验是很美好的,十分的新奇。





看了这么多,你们一定很好奇余同学的文笔究竟如何,接下来我们就来揭开这篇文章的神秘面纱~
一碗素面
听过一句话:起身饺子落身面。应该是来源于北方人。

面食当中,饺子属于比较“扛饿”的一种,而面条容易消化。所以要出门时,家人会做碗饺子,让远行人不至于挨饿,回家时,则会煮碗面条,容易消化,吃完了早早休息,安慰风尘仆仆的身躯和一颗疲惫的心。

早晨4点33分抵达合肥,一下车就被湿冷的天气包裹住,无尽的疲惫之感让我在见到来接我的爸妈时都没有了欢呼雀跃的力气。勉强吃了一点东西,洗澡,接着就是爬到床上睡觉。

终于回家了。

离家千里,每一次往返于西安和合肥两座城市之间,都是一场体力战。所有的不悔都源于对西安的热爱。曾在西安的街头看到一句话:“这里是长安,从这里出发,可以去世界上任何地方。” 很得我心。我以西安为原点,去了很多梦想到达的地方,包括,自己的内心。

回来之前曾有幸参加了西安晚报的采风活动,又一次来到我最深爱的秦岭深处,看山水温柔,看树木森森,看炊烟袅袅。

秦岭深处有人家。他们是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扎根在这里,自然得像一棵树长在秦岭的土壤上。而在我接触到的人里,有许多本是异乡人,却也留在了西安。离开父母之城,驻扎在一个新的地方。需要很大的缘分与勇气。我常常会迷茫:从西安到合肥,或是从合肥到西安,哪一边才是归程。

迷迷糊糊睡了一天,清醒过来,正是傍晚昏昏沉沉的时候,好像要下雨的样子。

突然知道饿了。“妈妈,我饿了。”

窝在家居服里看妈妈煮面条。倒上半锅的水,盖上盖儿。在等水开的时间里洗了一把青菜,一棵乌菜,盛在漏网里控干。我突然想尝尝从西安带回来的荞麦饸饹,让妈妈泡了一把。水开了,妈妈把面条和荞麦饸饹放进了咕嘟冒泡的水里,拿筷子搅动着,水汽腾腾的时候我站在旁边感觉有点恍惚。很担心黑色的荞麦饸饹会不会掉色,第一次吃呢。接着是加青菜。妈妈问我要不要加鸡蛋和虾皮的时候我摇了摇头,想到它们,感觉没什么胃口。

煮面最快了,过年的时候若是有老家的亲戚打牌打晚了,贤惠的妈妈会煮一碗面条让他们吃了再走,十分钟,不让人久等。我初三的时候写作业到深夜时,妈妈也会煮碗西红柿鸡蛋面作为我的夜宵,后来被怕胖的我屡次拒绝后终于放弃,换成一杯安神的牛奶,只是有时候怕我饿肚子,还会颇有心机的在牛奶里加上榨出来的香蕉泥,不忍点破。到了高三因为住校,经常饿着肚子睡觉。也许只有妈妈认为我熬的夜还配得起一顿饭吧。

开始感觉饿,等到面条上桌时又没了胃口,感觉很抱歉。我把面条拍下来的时候,我妈笑我:你还有这习惯啊?当然不是啊,可是我吃过的东西总是记不住味道,拍下来是个后来的念想。

嘴上这么说着,心里其实还有一丝不愿明说的愧疚。

起身饺子落身面,我走的时候没吃饺子,回来却是一碗素净的面等着我呢。
起于温馨,止于文心,在外累了,不如回家吃一碗素净的面。
图文:余瑞欣

编辑:伍卉 魏侠

审核:孙锐


    关注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