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BBC新世纪百佳”剧,我打赌除了我没人安利过!

 

看完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x3cbr/x3e就好像一潭死水,你往里边扔了一块大石头。...



2002年1月6日,《波士顿环球时报》发布了一篇名为《教会多年放任神父性侵行为》的报道(副标题:明知吉欧根的过往,教会仍然将他从一个教堂调到另一个教堂)。当年的报道也获得了如电影界“奥斯卡”版的荣誉——普利策奖



2015年根据这一事件改编成的电影——《聚焦》就是以这篇报道产生的始末为情节,努力还原出当时《波士顿环球时报》深度部门“聚焦”(Spotlight),以一家媒体的力量披露波士顿天主教教会几十年来包庇神父性侵恶行的重磅丑闻。



教会控制一切……
这一下子就让我想到了《熔炉》,我本以为它和《熔炉》一样是个煽情题材的电影,但并非如此。《聚焦》没有过分煽情的故事情节,没有血淋淋的情景再现,而是全面地展现了聚焦小组不懈努力,最后还原真相的过程。情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运用类似惊悚片的配乐及节奏感,四平八稳,缓缓道来。



剧照/《熔炉》

播出后还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等奖项。
好于94%剧情片
好于94%传记片
近10w评价
聚焦




整部电影也可以说是一部“如何写报道”的科教片,没有大肆渲染教会的恶,没有大肆渲染受害者的悲惨,也没有大肆渲染记者及律师伸张正义的艰难困苦,反是用最客观的态度高度还原了这次新闻调查事件的全过程——发现选题、筛选线索、找寻知情人、还原真相。没有戏剧曲折的冲突,没有高潮迭起的剧情,但是悲伤又勇敢,平淡却值得思考。



图/《聚焦》主创和人物原型大合影

事件起源于臭名昭著的神父 Geoghan 


神父 Geoghan 曾对一个家庭里七个男孩进行长达近两年的性侵。

事件暴露之后,受害者家庭并没有得到众人的支持——教区居民指责她制造丑闻,教会官员则施压警告她不要提出法律诉讼;另一方面, Geoghan 在承认此事的情况下却并未被剥去神职。

经过短暂的停职之后,他又被派遣到新的教区任职,在那儿,他可以继续带着小孩出去吃冰激凌。


《波士顿环球报》的订阅者多是教徒
90年代中期, Geoghan 长年累积的罪行已经不能被掩盖住,针对他的性侵的诉讼高达134件。教会通过手段和约1000万美元私下调解了其中近50件,剩下84件诉讼中的原告拒绝轻易调节,一直处于未了状态。



波士顿环球报的一篇小专栏针对 Geoghan 的84个未了诉讼进行了报道。这篇报道引起了新上任的主编Marty Baron的注意,他决定让聚焦小组对此报道背后的事实进行深挖。



Geoghan 是天主教内部掩盖亵童神父丑闻的腐败缩影,也多亏了他的响亮丑名大到难以掩盖,聚焦才有机会开始去调查这件事。

正是由于受害者的沉默、律师的沉默和媒体人的沉默,一个早就已经公开的秘密,因为一个个沉默的帮凶,埋藏了整整十四年,受害人多达1000多人。

故“聚焦”小组的目标不止是曝光 Geoghan 的丑恶罪行,更是要去深究此类悲剧存在的根本的原因——教会的庇护。

随着调查增进,显然波士顿远不止一个 Geoghan 存在。可以通过整理数字来简单理清整个调查:
13
SNAP小组是幼年受过神父性侵的人聚集起的一个互助小组。SNAP掌握的证据显示,仅波士顿就有十三个亵童的神父存在。

90
天主教内部对亵童神父一般采取“停职+治疗”的方式。通过“治疗”之后,神父被派到新教区任职。前神父A.W. Richard,曾是这样所谓治疗机构里的医生,后从事于亵童神父现象的研究。据他的推测,波士顿区域大概有九十个神父有恋童癖。

87
聚焦小组在查阅神父工作日志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规律——被公开指控有亵童行为的神父,在被停职的时间段里,工作日志上存在类似于“病假”的标注。根据这个规律,聚焦四人对照了所有工作日志,发现大概有87个神父符合这个规律。这个数字跟预测很接近。


70
十二月底,在长达五个月的调查之后,聚焦小组最终定下了70个神父的名字,这些名字来源于过去几十年间,天主教和被性侵小孩的家庭的私下调解案件中涉及的神父。这些调解从来没有上过正式法庭。



当故事结束在报道发布的第二天,周末的上午从一早开始,热线电话就没有停过。沃尔特和迈克带着跟观众一样的视角,难掩激动的情绪,随着迈克被马特叫住,让他接听自己座位上的电话后,沃尔特也走近了自己的办公室,默默的接起了电话,说出了那句:“你好,聚焦小组。”,全片点题结束。

令人更震惊的是,结束时爆出了已有的249名神父。



虽然新闻题材影片比较“小众”,但好莱坞不乏众多此类影片,塑造的记者形象也是形形色色。

一类记者形象是正面形象,秉持新闻理想和专业主义,锲而不舍为调查事实真相百折不挠,比如《总统班底》中因为揭露“水门事件”一战成名的伍德沃德与伯恩斯坦,《哈里逊之花》中穿梭前南斯拉夫内战的枪林弹雨中的战地摄影记者格里普们;《新闻编辑室》里为真相奔走又险陷险地的记者团队。



剧照/《新闻编辑室》

还有一类影片塑造的却是比较反面形象的记者,或缺乏职业素养比如《真相》,或不择手段,弃道德底线于不顾的,比如《死亡直播》中的记者罗迪,在眼睛里暗藏摄影机,骗取女主角信任后,偷拍并直播其死亡倒计时,更有《夜行者》一类为求独家不惜犯罪的记者。



剧照/《真相》

片中的“聚焦小组”所代表的舆论重要作用就是借助言论自由保护公民权利,起着舆论监督的作用,而这种美国式言论自由的根本价值:言论自由是使得真理被发现的根本保障,是弱势群体得以保护自身权利的基本方式。


坦言真相的神父的说辞
聚焦小组挖掘这起神父性侵丑闻的出发点仅仅是作为新闻媒体人的职业自觉——还原真相是新闻的底线?只有真相存在,才有正义得以伸张,而正义不是舆论来承担的,正义应由法律来决断。

在美国,宗教势力的强大是我们中国老百姓难以想象的。四百年前,正是“五月花号”上的虔诚的清教徒们开辟了美国的历史,他们所用的《圣经》是比“钦定版”《圣经》还要古老的“日内瓦”《圣经》。



之后的几世纪,基督教文化奠定了美国文化的基础,也许我们会觉得美国开放、混乱。但事实上,仍有千万美国人笃信禁欲、保守的天主教,美国总统就职尚且需要对着《圣经》宣誓,美元上印着“In god we trust”(我们尊崇上帝),当年梵蒂冈教宗访美更是引发万人空巷的壮观场面。



关于“宗教的歪风”这些未被正视、未被重视,却不得不说的故事,哪里都有;站在权力机构的对面的勇气,对身陷其中的人而言,是要求太多,对做媒体的人,却应当是本职。有时候,想让真相更清楚一些,想要驯养的力量弱一些,鞭策的力量更重一些。

但是如果做不到,至少就看一看好电影吧。
想看的,来美剧鳖~

文章出自WX公众号:meijubie2015


号外
美剧鳖有新活动啦!积分可以换取奖励哦!

详情点击阅读原文


    关注 美剧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