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灶不分业,宁都这个村有好大一个“家”~

 

与人为善,顺天应人,文明天下,联谊共进步新阶...





家庭现代化理论的研究者普遍认为,中国城乡家庭的变迁与社会变迁的方向是一致的,在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传统以宗族、亲属为纽带的扩大家庭,最终将走向以夫妻为主的核心家庭。

王欧村,宁都县赖村镇浮竹村一个极其普通的自然村落。2003年,赣州晚报的一篇《好大一个家》的报道,使这个村落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26口人四世同堂,分工协作,收支共享,以村民小组王安琴为代表的王欧村,改革开放20多年来,就从未出现过红脸闹分家的事。如此和睦、友善的乡村故事,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共鸣。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今天的王欧村又该是怎样的一幅景象?近日,记者再次进村探访。



△2015年,王欧村20户村民集中连片建起了30栋外观统一、户型统一的“小康楼”。

灶分了,心还连在一起靠山,沿河。王、黄两姓20户人家,就散落在这个宁静、安详的小山村。

尽管已经建了新房,但王安琴还是喜欢住在上世纪80年代末建好的那栋砖瓦房里。房子按照传统客家“两堂式”建筑方式,上下两栋占地300多平方米。

“灶分了,心还连在一起。”已经74岁的王安琴说话依然爽朗。到达王家的时候,王安琴的二弟家正在装修房屋,一家子人连同工匠一起,被安排在王安琴家吃午饭。满满两桌人,很是热闹。
树大分桠,业大分家。2004年冬,王家三兄弟坐在一起。老大王安琴发话:“一则时代变了,大家子孙满堂,在家的也没几个,二则你们嫂子年纪大身体差了,安排一大家几桌人吃饭都有点吃不消。我的意见是分家不分业。”
三兄弟抱在一起,碰碰头,算是把家分了,但房屋、田产、山林却依然还拢在一起。老大王安琴年岁已大,把全家30多亩地交给了老二。老三在福建石狮办了个制衣厂,过完春节就带着亲友回去继续打理厂子。
“其实说不清到底分没分家,孩子们都大了,分布在沿海各个省市。过年的时候回来了,三四十号人,还是吃住一起,热闹。现在虽说家庭资产没有一起核算,但哪一家有资金需求,三兄弟都会无条件支持。” 谈深了,王安琴也对分家这个概念有点模糊。
分家不分心,这是三兄弟当年的期盼。沉淀的岁月彰显了它的凝聚力,王安琴一家数十年来形成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风家规,并没有在市场理性的渗透下败退。田地交给了老二,三兄弟的粮食便都是老二在担着。老三办企业最有钱,一家人有需要时老三从没二话。孙侄辈们成家了,但对长辈的敬畏却依然不减。

家小了,资源连在一起

“善心人天不负,数十人四世同堂,择水抱山环锦宜秀,百世皆可进取;有志者事竟成,三百宅基成华厦,有为来自协力同心,万载尽可向前。”依旧挂在王安琴家大厅两侧的这副对联,是1997年春节全家团聚时王安琴的即兴感怀,也是王家三兄弟当时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70年代未,以安徽凤阳小岗村为代表的中国农村,自发地冲破了“一大二公”公社体制下的土地经营模式。此时的王欧村,也成了敢富快富的典型。宁都县表彰的第一批40名冒尖户,王安琴便名列其中。

“去县城开表彰会,我是骑着摩托车去的,路过百货商场,姑娘小伙子们都跑出来看新鲜。”当时,只读完小学的王安琴,带着两个弟弟,熬樟油、办砖厂,开鱼塘,成了全公社第一个富起来的人。

“虽然当时也怕政策会变,但我觉得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不可能回到以前一穷二白的状态。”对社会潮流的敏锐把握,让王安琴一家在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时间里,也一直走在全村的前列。

传统理论研究认为,市场化改革会加剧家庭成员的社会流动性,并进而造成家庭的离散化、亲属网络的碎片化。但王安琴一家却成了例外——在改革开放初期去集体化情绪弥漫之际,王家三兄弟选择了分工协作、抱团发展不分家,及至21世纪初,三兄弟集资在福建石狮办起的制衣厂,则带动了整个王欧村民在外兴办制衣企业的热潮。浮竹村党支部书记黄海长介绍,至2015年末,王欧村20户人家,先后在石狮、泉州、厦门、东莞等地开办制衣加工企业的就达到了13户。

“人心齐,泰山移。大企业管理不懂,但我认为,最起码厂子开办初期,有家族的支持会事半功倍。”在王安琴的介绍中,王欧村的这些制衣企业,“往往是先在一家务工学习,然后再分化到另一个地方再开一家。”虽然身处各地,但订单、技术、设备、人员却实现了大部分的共享。

村大了,感情连在一起

数十年风云变幻,今天的王欧村,户数依然维持在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但人口则已从120多人增长到了180多人,经济条件上也早已跨过了温饱线向小康迈进。



△当年“好大一个家”的家长王安琴年岁已大,他最大的爱好是在家练字,记录自己的感悟

年轻一辈大多已离开村庄,在各个城市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仍守候在王欧村的年长一辈,则继续保持着“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亲睦邻里关系,并努力用自己的行为,影响着虽不在家的年轻一辈。哪家有喜事需要帮忙,全村人不用招呼,会自觉地伸出援手;哪家有人生病了,单村里邻居送来的鸡蛋、水果就会堆满房间……

改变分散而居的状态,将王、黄两姓20户村民统一到王欧这个大家庭来,让年轻一辈在外放手干事业、年长一辈在家携手相扶持。在人们对新时期公共生活疏离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王欧村民却萌生了这样一个愿望。

2015年底,这个愿望在王欧村得以实现--统一外观、统一面积、统一户型的连片30栋新式“小康楼”,在进入王欧村不到2公里地段处拔地而起。居民楼旁边还建起了篮球场、压腿机、太空慢步机等健身娱乐设施。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引导下,20户村民对新村建设占用了自己多少土地,楼房所处位置没有任何异议。而承建新村的建筑商刘小明知道是王欧村民建房,根本没考虑资金结算的问题,400多万元款项全部自己先期垫付。按他的话说就是“王欧村民我信得过”。

新村落成时,王安琴被众村民推举“上台讲两句”,他清清嗓子,脱口而出:“吾组新村俱择天时地利人和之宜,继吾组民众顾大局,识大体,求同存异而落成百家一式连整体之业绩。叶接根连,碧海青天同一脉,望吾组村民与人为善,顺天应人,文明天下,联谊共进步新阶!”

来源:赣州晚报

编辑:二宁

是一种鼓励 | 分享是最好的支持
— END —
宁都生活圈感谢你的阅读
点击右下角“写留言”发表精彩看法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宁都生活圈微论坛。


    关注 宁都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