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江艺苑』· 【丽水作家】流泉:致力于中年写作的丽水“诗歌模范”

 

-end-...



流泉,原名娄卫高,男,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于浙江龙泉,祖籍湖南娄底。浙江省电影家协会理事、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电影技师,丽水市“四个一批”人才。

1985年开始文学创作,1986年在辽宁的《当代诗歌》发表诗歌处女作。1992年至2007年6月停笔,2007年下半年触网并重新“回归”诗歌。曾先后在《当代诗歌》、《星星》、《诗刊》、《北京文学》、《绿风》、《东海》、《诗歌月刊》、《诗江南》、《鸭绿江》、《扬子江诗刊》、《草原》等国内外报刊杂志发表各类文学作品千余件,作品多次入选《中国诗歌精选》、《中国年度诗歌》等国内权威年度选本,曾获全国首届大观文学奖、浙江省作协年度创作成果奖、池幼章黄岩文学奖,出版诗集《谁在逼近我们》、《在尘埃中靠近》、《风把时光吹得辽阔》、《佛灯》(中英双语本,与人合作)等,参与编辑《诗丽水》等书。现供职于丽水市电影公司,《瓯江文化》执行主编。2012年9月,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个人,赴京参加颁奖大会并受到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作家作品】
锯木声
流泉
办公室附近并没有锯木厂
可锯木的声音,隔三差五就从窗户左边
拐了进来
这不是幻觉,它一定是存在的
仿佛春天从未将彼此分离
只不过,我想要的春天比锯木声
更具体
锯木声隐去了建筑本性
光阴流转湮没了一颗心的路径
而锯齿对分割的理解,总是偏颇的
更高意义上
分割其实是一个圆满之词
没有人告诉我——
是谁?偷走了木头
是谁?在锯木声中,盘根错节
——抱成团  
(原载《诗刊》2015年5月上半月刊)
在长沙的橘子中
流泉
离愁可供挥霍
一百个迟暮的橘子,可供一百次完全不同的想象
每一次,都在迷途的轮回中
觅得出口
他要去的地方——
不是异乡,就是故乡
一个丢失的孩子,有比风更加敏锐的自觉
(原载《星星》诗刊2014年第7期)
致歉书
流泉
向渐渐逝去的生命的尘霰致歉
向暗夜的灯盏致歉
向旅途上无数次病中的安慰致歉
向臃肿的生活及烟云般漂浮的存在或虚无致歉
向爱情致歉
向一个中年人的良知致歉
向风一样吹过的写满忧伤或喜悦的小纸片致歉
向剪刀手致歉
向故乡门楣上孤悬的红灯笼致歉
向父母致歉
向所有的眺望致歉
向苍茫中一次小小的回头致歉
向锦江的渔火致歉
向人民大道上一朵不凋的忍冬花致歉
向诗歌致歉
向文字反复推敲的疼与痛致歉
向汽笛长鸣致歉
向一列火车永远的起点和终点致歉
尘世给了我太多
我错过太多
新生活又一次铺满了前程的锦绣
而我,必须向你致歉,向新年的钟声致歉
从现在开始
做一个懂得珍惜的感恩者
(原载《北京文学》2014年第2期)


作品评价

已故著名诗人、原《人民文学》主编 韩作荣:

流泉的诗真诚、敏感,有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诗意的通灵的眼睛。诗不是外在的描摹,而是能深入事物的内部予以揭示的较为深刻的书写。诗的情绪表达看似随意,却有独到的体验、洞悟与智慧的呈现。



国家一级作家、浙江省作家协会诗歌创委会主任 柯平:

回归后的流泉,写的依然是他的瓯江,他的生活和梦想,很明显,这条江在经过多年不懈的跋涉后,已具有了新的气象与态势,或许是年龄和创作阅历的关系,相比从前,他的作品一改当年的深奥繁复,变得如正午时分的江水一样澄澈。从日常生活中摄取题材和意象,是他的拿手好戏,其中的精彩之作,有一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韵味。



著名作家、浙江省作家协会散文创委会主任 马叙:

中年的流泉有着瓯江中游的品质,清澈,自然,旷达而通透。有时,像瓯江边的树过于清瘦了一点的流泉,几乎是瓯江之诗的代名词。他此时的诗的写作,带有更多的感性中的理性,但是,同时也看出他反对中年,也反对中游,他是上溯的写作,他要回到上游写作,所谓上游写作,是我臆造的一个写作名词,我的意思是说,流泉此时的写作,具有双重状况,一是是反对身体状况的理性中的感性写作,尽管所有的身体都在抗议诗人的这一种写作。二是,又具有与身体合谋的意思,即向社会及朋友宣示诗与身体的自然状况,这状况是具有痛感的平静,穿越理想的唯美,这又具有感性之上的理性意味,即他的进入中年时期的正视时间、生命,及生活的写作。他的写作也因此具有了干净、明澈,通透,同时有着新异品质,想象绮丽却又有所控制。



著名诗歌评论家、河北廊坊师专中文系主任、教授 苗雨时:

阅读流泉的诗歌,如果不是割裂的、单方面的进入,而是整体性观照与把握,那么,我们就不难发现,它存在着一种二元对峙、共在与转换的艺术模式。也就是说,他的诗歌构成要素,往往是相对或相反地共同存在于同一首诗中,经过往返冲折,流转演进,相反相成,相济相生,最后形成一种有一定指向的完满与圆融。诗人这种二立对峙的诗歌模式的创造,一方面是来源于人生活在矛盾的汪洋大海之中,对立冲突无处不在;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诗人秉持的辩证的审美思维方式。两者的对应与遇合,造成了这种模式既是现实的反映,同时也构成了反映的现实。现实的对立与不合谐的性质,经由辩证的相互作用,被赋予一种完整的形式,一种有机的艺术秩序。而此种形式与秩序,正蕴含了对现实生活的升华与超越。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南诗歌的代表性诗人 潘维:

流泉的诗写得大多是“生命的体会”。任何作品,一旦把生命意识放在重点,那么就可发现,实际内容必然是修炼主观世界对事物形势的态度。也可以这样说,修炼,既是诗的主题,也是诗的目的之一,修炼诗是很常见的一种类型。流泉写得很成熟,显现了某种圆满。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台州市诗创委副主任  天界:

流泉很多诗中呈现出来的诗性,大体来说都有两种元素存在。一为来自母体的文化,比较纯,体现出他的主体来源。其二为西方诗歌特性,说明流泉受过西方诗歌和思想的冲击。两种元素的存在,视角和思维上,自然会出现一种张力和复杂性。但如何糅合,或者说让一首诗在手法、思维、体现上变得纯净,特别是气息,却是相当的难。流泉应该属于思想型的诗人。他的诗能给读者思考和豁然开朗的答案。读这样的诗,会带来一种心灵碰撞之后的愉悦和享受。在细节的变化和处理上,可见流泉的独到之处。另外,在词性以及语态的选择中,流泉也是敏感的。





【创作谈】

我眼中的好诗歌 流泉

有朋友问我: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诗?这个问题似乎很简单,其实这是一个非常不好回答的问题。我曾经跟诗友们说过,诗歌没有好坏之别,只有喜欢不喜欢之分,当然前提是就诗写者本身已具备了基本的创作能力而言。换句话说,也就是每一个人的喜欢不同,他对一首诗的评判也就不同。这存在着一个以什么样的眼光去读诗的问题,是欣赏标准层面的问题。况且,时代在发展,诗歌的创作理念也在发展,不同时代的诗歌没有可比性。

我在博客中,设了一个栏目,曰“流泉喜欢的诗歌”,收入了一些我认为“好”的诗歌,相隔一段时间就集束贴在博上,一是供个人学习,二是推荐诗人作品。这个选诗已持续了三年,朋友们也基本认可。这并非是我的眼光独到,而是所选之诗,我力求具备“个性特点”。现在,诗坛上存在着大量的梦呓式和雕琢式的诗歌,它们的泛滥,我以为是伤害了真正意义上的诗歌,会将诗歌引入歧途。还有,我很不赞同“诗歌分派”,这流派那流派,其实都是诗歌的一种外在,而诗歌的本质是没有界限的,无论从何种形式呈现,“好”的诗歌大家都认同。这就是诗歌的品质。

以我数十年的阅读经验和诗歌创作体验,我对“我眼中的好诗歌”有一个基本的框定。而我的框定,只属于个人的,我喜欢的诗歌,并不代表着你也喜欢。

第一,它是美的,有流动感的。这有两层意思,一是阅读者在阅读进程中,有美的享受和愉悦快感,不是什么样的词汇皆可入诗(这一点,很多所谓的先锋派的作品提供了大量的反面教材);二是要有流动感,有波澜,也即一首诗的气息运用,要有气场。文本的呈现过程,其实是读者的心灵与诗人的表达之间的互动过程,用术语来说,就是要有“共鸣”。

第二,它是纯净的,有亲和力的。诗歌与生活密不可分,亲和力的展现会贴近读者的阅读心理。诗歌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无病呻吟。它不需要端架子,也不需要故作深沉。好的诗歌,总会让读者沉浸其间,觉得诗人的表达就是自己内心的表达,觉得它的呈现就是现实生活的诗性呈现,诗歌与“我”的距离是零距离,它就在“我”之中,像一个朋友或亲人。

第三,它是诚实而又深意的。这同样有两层意思,一是要真实,文本表现的真实和情感的真实。也可以说,诗歌必须是要有诚意的,切不可任意挥霍和玩弄。二是要留有余地,不要直抒胸臆,一吐为快。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空间”和“节制”问题。不要把读者想象的太弱智,一首好的诗歌总会给读者留下强大的“再创造”空间,即“言简义丰,意味深长”。有了空间,才有张力。

第四,它的外在形式与内涵是和谐统一的。诗歌是必须要有立意的,而这个“立意”并不是强加的,它应该随着的文本呈现而慢慢渗透出来的。所以,不论你采取哪种呈现方式,它都应该能有效地表现你的所想所思和“写这首诗的目的和用意”。这种“目的和用意”是内敛而委婉的,是留给读者慢慢体味的。形式与内涵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造成“断裂”和“生硬”,造成“隔”和诗意的丧失。

第五,它的切入和收官,是自然和个性的。其实,文本的个性都是很重要的,但就一首诗而言,“切入”和“收官”,我认为尤其重要。以什么样的起句进入,意味着你有没有能力将读者带入,从而顺着你的展开,“我”也渐渐进入角色;“收官”要有力量,不是指刻意的“主旨”提升,而是“空间”的设置,要给读者停顿的时间,再去细品细嚼。这很像一幅好的山水画,总是寄寓着足够多的留白。现在,许多诗歌作者往往忽略了开头和结尾的重要性,以为一首诗只要有一两个“诗眼”就够了,这是错误的。一首好诗,也许没有“诗眼”,也许,整个都是“诗眼”。

上述五点,我窃以为是一首好诗所必备的,缺一不可。如若具备了上述五方面的元素,我就会毫不犹豫地说——“这就是一首好诗歌”。对于诗歌的评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认知或许并不科学,但至少它是符合我的诗歌审美标准的。

来源:悦读丽水
-end-


    关注 文化丽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