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常说后生可畏,可近一二十年我觉得文化没有根了

 

我尽管也骂时下年轻人,不过总是劝人也不必担心,这些年轻人将来会比我们过得好。...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这句“后生可畏”是孔子的名言,切不要轻视后一代的年轻人。从古至今,对年轻的后一代都非常重视。孔子说后来的年轻人可畏,并不是怕他,而是说值得用心培养,值得重视。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千万不要轻视后一代,不要以为未来的不如现在的。这一点我们不要冤枉孔子了,我们学术界经常都把孔子描写成非常古板、保守的。实际上孔子的思想最前进,他不轻视后一代,更不轻视后来的历史,认为未来的社会不比现在差。所以他说你何以知道将来就不及我们?以人来说也是如此。

不过一个人到了四十、五十,还没有成就的话,那也就算了,再没有什么可观的了,这也是事实。前面说过,我个人的看法,人类文化永远是年轻的,到现在为止,永远都在幼稚的阶段,还没有成熟,假使真正成熟,在文化的立场来看,此时人类的生活就永远安定了。这个理论是最麻烦的历史哲学问题。

因为任何一个人,天赋的本能,都有不同的个性和幻想,尤其在少年和青年的阶段,幻想经常占有青春活力大部分的时间。幻想不是过错,幻想加上学识,在思想和行为上,便成为有守有为的学问素养。幻想不加力学,它可能会变成无羁的劣马,自误也会误人。累积人类的个性、幻想、学识,构成为思想、行为与经验的成果,便综合成为人类的历史与文化。

然而任何一个人,由青少年阶段,富于幻想的时期开始,其间加以力学,或者不学,便早已奠定一生成败的基础。到了中年,便是实现他的幻想,而付诸实际行动的时期;无论是事功的成就,或是学术的著作,甚至于宗教家们修道与传道的生活,都不外于此例。到了晚年,大概都是留恋欣赏过去的成果,或者感叹过去的哀乐变为回忆,而随时消逝。

所以孔子也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如果以现代医学的观点来说,当每个人由青少年的时期,脑力开始成长,一直到了五十多岁以后,才是脑力成长到鼎盛的时期。但上天注定人类可悲的命运,正当他脑力和智慧刚好成熟,经验的累积又正是到达高峰的时候,便像苹果一样,红透熟烂,又悠然地悄悄落地,还归虚无。除了天赋特别,老当益壮而成为瑰宝的,那是普遍中的例外,为历史点缀了壮丽的场面。此外,无论是从事出世事业的千秋人物,如宗教的教主和大哲学家们,或是从事入世事功的伟人,谁也无法逃出这个自然的规律。这一段也是孔子在鼓励青年们努力,我们过去有一句格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我从小到现在,感觉到中国文化是个大问题,尤其是现在,文化没有根了,所以我提倡重新读书。在我的观念里头,现在三四十岁左右的人都没有希望了,文化要靠新的一代才行。如何建立中国文化跟人类的文化(还不是世界的文化)两个合流,开展人类未来的前途,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在我的观念里,中国未来的前途关系人类的前途。

因为我自己是读古书出身的,对教育有个观感。我从小读古书是在家里读的,以前在家里读书叫私塾,请的老师都是清朝的遗老,有的是秀才、举人,甚至还有进士、榜眼。那个时候,这些老先生一边教书,一边感叹,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我们听了就讨厌。等自己到了三十几岁的时候,自己也在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到了五十岁以后,感叹更重了。到了六十岁,突然改变了,觉得大概千古以来大家都是这样感叹的。其实没有关系,我就告诉老前辈们,你不要担心,你我死了,明天太阳照样从东边上来,时代会演变得更好,不过观念不同,价值不同而已。

到了近一二十年又不对了,感到我们自己的文化没有根了。要说接受西方文化,也没有好好接受,也不懂。事实上,西方文化可以给我们做一个很好的参考。我常常感到,国家亡掉了不怕,还可以复国,要是国家的文化亡掉了,就永远不会翻身了。

《论语别裁》《南怀瑾讲演录》

----------

“文殊师利曰:如佛所言,勿轻未学。”请注意,佛教导我们千万不要轻视任何一个人、一个众生,乃至一条虫、一头牛,都不该轻视,这是东方文化儒释道共通的。不要因为人家是初学者,而轻视他。这里是用未学,有的经典用末学,也是一样。

《瑜伽师地论》大乘菩萨戒,第一条就是戒自赞毁他,那是根本重戒。学大乘菩萨道的人是绝对的谦虚,不轻视任何一个人。换言之,不轻视任何一个人,也就是尊重任何人。

“所以者何?未来世中,当有善男子善女人,及天、龙、鬼、神、干闼婆、罗剎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乐于大法。”学佛的人要记住佛所教诲的一句话:“勿轻末学”,也有写成“勿轻未学”,就是不要轻视后辈或将来的人。孔子也说过:“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观念和佛法是一样的。我尽管也骂时下年轻人,不过总是劝人也不必担心,这些年轻人将来会比我们过得好。佛在这里吩咐弥勒菩萨,将来末法时代的人,乃至牛鬼蛇神之非人类,也有发菩提心的。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

欢迎关注公众订阅号: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本公众号,及同名今日头条“头条号”和同名新浪博客相关文章均由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整理首发。“原创作者:南怀瑾”。欢迎分享文章至“朋友圈”,欢迎阅读过往文章(点击查看历史消息进入)。转载请注明本公众号名称。

****************************

免费结缘《达摩多罗禅经》。“禅修前的准备”微店(南粉创办,汇集简体版和繁体版著作,品种齐全


    关注 石井论坛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