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记忆”获奖作者摄影心得

 

分享两位获奖作者——付炜和梁桂香的摄影心得,希望对各位摄影爱好者有所助益。...





日前,“百幅摄影作品看铜川·家的记忆”群众摄影大赛颁奖仪式暨获奖作品研讨会已在市群众艺术馆圆满举办。研讨会上,作者们分享了获奖作品的构思和拍摄过程,交流了各自的摄影心得。今天,公众号将分享两位获奖作者——付炜和梁桂香的摄影心得,希望对各位摄影爱好者有所助益。

(一)付炜:记录与刻画

纪实摄影取材于真实生活,具有记录当下、保存历史、影像论证等价值。纪实人像又是在纪实摄影的基础上着重刻画人物形神,记录与刻画,缺一不可。

照片《城市守护者》中的主人公是荣获“全国优秀环卫工”称号的耀州区环卫保洁员——任喜云。拍摄前夕,我构思了很多画面,由于拍摄环境和拍摄条件等因素制约,我最终选择不干扰对象,纯记录式拍摄。这张画面特意选择清晨日出前,结合天空与路面光线特点,记录了任喜云日出而作的第一个工作场景,在她清扫路面的几分钟内,我抓拍了10几张不同的角度和动作姿态,最终选择了这张肢体语言舒展,背景有逆光勾勒,画面中卡车疾驰而过,桔红的工作服与青蓝的天空形成冷暖呼应的照片。人物虽然居中,但斜置的扫帚恰好破了画面的刻板。在拍摄任喜云的几天里,我发现她沉默寡言,偶尔只是一丝淡淡的微笑,她的勤恳与朴素是我拍摄时感触最深的地方。正式因为这份朴素与平静,让我不由地拿着相机,默默的凝视着她的身影,在取景器里,冷静地观察她最为真实的生活场景和工作瞬间,唯一能修饰的只有光线与色彩、明暗与冷暖。或许照片里最触动我的不是任喜云本人,更多是清晨的城市里,冰冷的大街上,那攒动着的一抹橙红。
(2)梁桂香:吸取营养,灌溉心灵


今天参加“家的记忆”摄影大赛颁奖仪式及获奖作品研讨会,即荣幸,又忐忑,荣幸的是我的作品获了奖,忐忑的是我不敢在各位老师面前班门弄斧,只在这里围饶“立足本地创作,讲好铜川故事”的研讨主题,结合照片《老妈、老爸、老家》的拍摄过程谈谈自己的摄影感受。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第一次见到 “家的记忆”征稿启示,我就觉得这个活动思路清晰,立意深刻。尤其是主题既符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具有铜川地方特色,鲜明,可操作性强。中国人对家的记忆太深刻了,太眷恋了,用什么词形容都不过分,影展又恰逢春节期间展出,更是锦上添花,为大赛增加了新的内涵。刚才艺术馆的领导介绍说此项活动获得了陕西省群众文化活动方案策划金奖,今天下午的会议只是系列活动的一部分,以后还要巡展、出册等,使活动系列化,常态化,我个人感到这个活动搞得非常好,值得点赞!

今天的研讨主题非常好,有针对性,我们不能说参加摄影团,或者自驾到外国、外省拍摄不好,但是立足本地创作,讲好铜川故事更重要!做为一个铜川的摄影爱好者,应该积极参加铜川活动,用镜头捕捉铜川精彩瞬间,用图片展示铜川风土人情。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家”的概念太广,大到国家小到家庭,每个人对家的理解千差万别,视角也各有不同。找到满意的切入点实属不易。也就是说要“立足本地创作,讲好铜川故事”其实很难,它需要多深入生活,多观察、多发现、多思考、多挖掘。一张好的照片不在于你拍的场面多大,而在于你拍摄的内涵有多深。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一次拍摄中,农民家墙上贴的年画和挂着的老照片吸引了我的目光,顿时有了灵感,我觉得它是中国家庭最普通、但又最具代表性的典型环境。墙上的画和照片是这家主人的信仰、观念、品格、修养、兴趣、爱好的集中体现,而窑洞又是最具北方以及铜川特色的民居。所以,我决定多拍一些铜川窑洞家庭。

在拍摄中,我发现在窑洞里居住的都是老人,几乎见不到年轻人和孩子。一问才知道,年轻人要么出外打工了,要么在市区住着,各自都有自己的生活,各自都有自己的事情。只有节假日期间才能从四面八方回到老家,才能当着父母的面,亲口叫一声老爸老妈!作品题目就这样诞生了。我先后拍摄了十几家,越拍越觉得家的温暖,越拍越感觉到老爸老妈是世上最伟大的人!越拍越觉得家的故事永远讲不完。

拍摄的过程,是我学习的过程,也是提升自己、净化心灵的过程,我不看重拍摄的最终结果,而注重拍摄过程的分享与感悟,能够在摄影过程中吸取营养,灌溉心灵,升华理想、愉悦身心就足矣!

我想这也是摄影人为之迷恋的魅力所在吧!

由于个人的综合素质不高,拍摄水平有限,《老妈、老爸、老家》照片在构图、画面取舍,以及用光方面都有不足,更谈不上专题化、系列化,个性化了。我衷心的希望通过今天的活动,能够得到更多老师的指点,也衷心希望艺术馆能够多举办类似的活动,使我们的摄影水平不断提高,不断完善,更好地反映铜川,讲好铜川故事!再次感谢辛国炜老师辛勤的工作和对铜川市摄影工作所做的贡献!




    关注 铜川市群众艺术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