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道外第三期:太平桥今夕(一)

 

时光的坐标定位至道外区的大街小巷历经百年沧桑,回顾往昔积淀城市在不断变化之中由昨天走向明天也许今日的繁华只能...

时光的坐标定位至道外区的大街小巷


历经百年沧桑,回顾往昔积淀

城市在不断变化之中由昨天走向明天

也许今日的繁华只能点缀明天的记忆

但历史又怎能忘记....

百  年  道  外,从  这  里  开  始

在哈尔滨道外区东直路上,横跨在马家沟河上的太平桥是哈尔滨最著名,最早的一座桥。这座桥,几经翻建维修与过去的“太平桥”截然不同。由于太平桥是通往南岗区的交通要道,又是由哈尔滨去往黑龙江东北部市、县的重要通道。桥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人们便认为这就是太平桥。原本这座桥名叫“东风桥”,是1960年建造的,久而久之人们就习惯称它为“太平桥”,其实在东风桥北边一百多米,座落在太平大街上的桥才是原太平桥。
太平桥既是马家沟河原太平区段上最早的一座桥,有一度成为这一地域的代名词,人们往往到原太平桥办事,旅游观光等都习惯说到太平桥去。太平桥形成于1908年,清光绪末年及清宣统时期,太平桥地区是一片荒野和瘗地,总面积达三千多万平方米,太平区有17处瘗地,太平桥附近就有平民瘗地,回族瘗地,圈河瘗地等近260万平方米,占    总面积8%。

最早来这里开荒的住户有陆文彩,刘殿元,李大白眼,周长发四大家,后来从关里逃荒来的农民就从他们手里租地,人逐渐多起来形成几处小村落,当时这个地方人烟稀少,以种地烧砖窑、赶车拉脚谋生。当时马家沟上没有桥,沿河两岸草深没膝,行人过河靠河面上的木排和用桩固定的一条粗绳,过河扶绳索,脚踩木排,非常不方便。每当春雪融化或   雨霏霏连日不晴之时,马家沟河河水暴涨,截断各村与傅家甸的交通,造成当地居民交换粮食,购物,求医讨药等诸多不便,占荒户陆家第二代,陆廷祯于1908年发起募捐,左邻右舍,前后屯的游说,有钱的出钱,有物的有物,没钱没物出人力,用旧木桩和不规则的木板在马家沟河下游(初名沟子沿)架起了一座跨河能行马车的简易小木桥。

人们为庆祝这一地区第一座桥的建成,并祝福人们通行吉利,各住安宁,群众把这座桥叫“太平桥”。1918年滨江县在圈河,太平桥一带也开辟商埠,哈尔滨市区逐渐扩大与繁荣,过桥的人也多了,车也增多了,“太平桥”成了通往市区的必经之路,成为滨江县东部的交通要道,这里的居民也多起来,逐渐形成了集镇,人们称之为太平桥镇。1933年太平桥又划归哈尔滨市特别市管辖,并将太平桥这一地区定名为“太平桥”。因此“太平桥”不仅成为这一带的地名,也是这一地区的行政名称,并一直沿用至2004年2月。

1959年,当时的太平区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居民的愿望和要求,将旧木桥拆除,原地建起了一座钢筋混凝土桥,桥的总长度为39米,宽为13.4米(其中人行道两侧分别为1.5米),桥面铺装方石,面积为386.1平方米,柏油路面的人行道面积为54.6平方米,桥面护栏栏杆为木结构,扶手40.9米。这座桥不仅保障了过河行人的安全,而且可使马车,汽车及其他车辆顺利通行,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未完待续)

相关历史资料来源于黑龙江省浩源地方文献博物馆
 更   多   推   荐  :
百年道外第二期:滨江关道始末(三)
音频:追忆龙江第六集《一九〇〇年黑龙江军民抗俄纪实》(二)
魁升堂:黑龙江特色商品展销(第三期)
黑龙江省浩源地方文献博物馆招募计划
更多内容可浏览黑龙江省浩源地方文献博物馆网站:

远东记忆网:http://www.zaidongbei.cn/

黑龙江浩源博物馆法律顾问:

王东翔律师:13845050818




[b]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信息~

[/b]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联草街9号民生大厦

◆黑龙江省浩源地方文献博物馆

◆邮编:150001

◆电话:0451-51895701;

0451-82333126;

0451-51051213。


    关注 黑龙江省浩源地方文献博物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