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怎么了?

 

太多年轻人因为工作的原因,顾不上照顾孩子,只能让老人带孩子,甚至出现大范围的留守儿童。那么,怎么发挥隔代教育的优势,避免它的负面影响呢?...



   请点击 上面, 订阅!  
奶爸颜廷胜是本平台的创办者,如果您有家庭教育的问题想要交流或咨询,欢迎订阅!

颜廷胜,北京厚望斋名师学院家庭教育讲师,长期从事人力资源工作,面试过接近4000人,也培养出很多驰骋于职场的优秀人才,结合资深家庭教育经历,从“人的发展”的眼光看家庭教育,面向未来养育今天的孩子。

中国正处在一个快速的经济、社会大变革当中,所以家庭教育就面临很多新问题。隔代教育就是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首先说一下隔代教育的利弊。

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有较多的育儿经验,也比年轻人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而且由于血缘关系,老人会本能地对孙辈产生慈爱之心,所谓“隔辈亲”嘛。而且,多数祖辈常有一种儿童心理,特别喜欢和小孩玩乐,极易形成融洽的关系。这些当然是隔代教育的优势。

但是隔代教育的弊端也不能忽视。

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形成溺爱,盲目、过度地照顾孙辈,处处迁就孩子,甚至“护短”,产生“隔代惯”的现象。

再就是,许多祖辈家长客观上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仍用老观点要求孩子,教给孩子过多的老经验,缺乏开创性精神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还有一些祖辈家长因文化低、思想旧,无意识地给孩子传授不少封建迷信的东西,无形中增加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难度。

这个问题都不需要说得太深,就举一些很简单的例子,网上就有:婆婆给刚生完孩子的妈妈发汗,也叫捂汗,这新妈妈实在啊,裹在被子里严严实实,最后热死了。另外还有孩子感冒了,也发汗,结果也是捂死了。

过去,因为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低下,人生病,尤其是孩子生病,甚至病死,基本上都不算什么大事。我们的生活和医疗水平有巨大的提高,不过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所以有很多老人的观念,确实不科学。

比如,十二三年前,我一个同学阑尾炎犯了,我陪他一块回家,他的伯父——一个农村养鸡的大爷,那时候大概不到六十岁——直接从一个大瓶子里拿出两片土霉素给他吃。

土霉素确实消炎,但是因为副作用太大,早就淘汰了。我小时候还有人服用的土霉素。可是那天,我同学吃的是喂鸡的土霉素,而且平时就扔在院子里的地上。

我还认识一位老人,甭管什么病,就知道吃一样药——999感冒灵。当时他的孙子拉肚子,老头上来就是一句:冲一袋999吧!这件事情发生在三年前。

所以,不要以为科学离我们很近。我们在生活中,有很多人、很多事,其实很落后,甚至很愚昧。

当然,最让很多爸爸妈妈头疼的问题是,造成孩子与其父母的感情隔阂。祖辈家长对孙辈的溺爱和护短,造成孩子很难接受其父母的严格要求和批评,还容易形成感情隔阂和情绪对立,使正常和必要的教育难以进行。

我们在生活中见过太多这样的情形:爸爸妈妈刚要教育孩子,孩子就跑去老人那里避难、搬救兵;有时候,孩子没教育上,倒被老人给“教育”上了,甚至引起更大的家庭纠纷。

但是,这也只是一般而论。我身边的朋友中,也有很多老人思维非常现代,家庭教育的观念颇值得年轻人学习。与我儿子学习轮滑的小朋友中,有位叫依然的小女孩,她的姥姥就是一位既有心、也用心的老人,既能照顾得好,也注重培养独立精神,该树立的规矩一点也不含糊。在很多方面,老人做的比我们还先进得多。

所以说,任何事情,都不是只有一面,关键看如何平衡和发挥优势。

那么,我们对隔代教育到底因该持什么态度呢?

首先说,在中国的传统中,含饴弄孙是老人的天伦之乐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我们传统文化认为三代同堂、四世同堂是很幸福的事。

即使对隔代教育怀着审慎的态度,也不能隔绝老人与孙辈的沟通与互动。因为老人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对老人来说是很大的生活乐趣,也提高了晚年的生活质量。

我个人建议:在隔代教育中,孩子的父母要多掌握主动权,以便随时可以干预;再说,家庭生活、家庭教育,本来就是一个集体行为,如果共同努力,可以实现双赢的局面。

一方面,老人照顾孩子增添了很多乐趣,也觉得很有价值;另一方面,孩子稍微大一点,就可以提醒孩子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年龄大了,自己是个小大人了,要照顾好他们。尊老爱幼,能够得到很好的实践。

当今这个时代,因为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化的发展等原因,太多年轻人因为工作的原因,顾不上照顾孩子,只能让老人带孩子,甚至出现大范围的留守儿童。所以,很多“隔代家长”也是被迫的。尤其看到很多农民工家庭的留守儿童,真的很揪心。

我们经常看到关于留守儿童的两类新闻。一类是孩子因为思念爸爸妈妈,直接自己跑出来,距离几百甚至几千公里去找;家里发现孩子不见了还吓一跳。再有一类就是,留守儿童在家乡,被疏于照顾,而且因为条件差,孩子过早背上家庭的重担,而且往往跟父母的感情很淡漠。当然,再有就是有很多留守儿童,最终流浪,甚至意外死亡,还有的走上犯罪道路。

我们能理解,留守儿童问题是个社会问题,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也不仅仅靠家庭自身就能解决的。但是,父母不亲自带孩子,把对孩子的教育、抚养完交给祖辈家长,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说是最大的渎职。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能请老人帮忙。但是绝对不能把孩子交给老人,自己就不再上心,几乎不花时间去陪孩子。

我儿子小的时候,我们也很头疼,一方面经济条件不好,而且我的父母身体还不好。儿子出生后,妻子整整一年没有工作,我下了班也是尽可能分担家务、照顾孩子。实在忙不过来的时候,妻子还带着儿子回我老家住过接近两个月。

儿子一岁之后,妻子因为坚持要去工作,还是驻外,我们就让岳母来帮忙照顾。那时候,岳母家租了很多地种棉花,也很忙,只能辛苦岳母来来回回辛苦了很多趟。

总之,我们一直坚持:尽可能自己照顾孩子;尽可能不让孩子同时离开爸爸妈妈;如果万不得已,要想尽一切办法缩短分开的时间。

我和妻子属于城市移民,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我们三个人生活在一起。反而要加强孩子对生活在老家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感知和互动。

我和妻子之所以一直坚持尽可能陪孩子,是因为我们深知:幼年和童年的生活经历是对人的社会性、情绪和智力的发展都最为重要的阶段,孩子的长大是一个过程,一旦错过就只能遗憾。

我在三四年前,有一次坐火车。车上有个三四岁、挺可爱的小朋友,逗得大家很开心。结果同行的一位伤心的妈妈就打开了自己的话匣子——

她家是做生意的,所以经济条件很不错。当然,他们因为忙于做生意,他们的儿子是由老人一手带大的。

他们两夫妻都想再多生养个孩子,反正经济条件没问题,虽然那时候单独二胎还没放开,他们还是直接超生了,生了个女儿,缴纳了社会抚养费。

夫妻俩原本以为,老大当时也已经十三岁了,完全不会给生二胎造成问题。结果发现,生了二胎,却给老大带来了严重问题。

老大认为,爸爸妈妈再生个妹妹就是不喜欢自己。

孩子几乎已经要进入青春期,情绪波动很大,尤其是天天看着爸爸妈妈照顾妹妹,嫉妒的不行。而且,老大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两夫妻忙于生意,跟孩子的沟通也比较少,亲子关系本来就不算太好。

再加上身边亲戚朋友里边,还真有跟老大开玩笑说“有了妹妹,就不要你了”以及“分家产”之类的话。这就更加重了老大的沟通和心理问题。

伴随着这个男孩的羡慕嫉妒恨,妹妹一岁了,他自己也上初一了。有一次,妹妹哭闹,他很烦躁,竟然拿东西去打了妹妹。

后果当然并不严重,只是,他们夫妻对老大发了火。

老大呢,就针尖对麦芒地吵了起来,终于引发了一场混战:父亲动手打了他,他则发疯了一样砸家里的东西。

从此以后,老大就不怎么回家了——住同学家、网吧,甚至是教室。什么时候身上没钱了,就回家要。而且,要钱就是他回家的唯一要做的事。别说不给,就是拖延一下,老大也会转身就走。急得他们两夫妻还得再去找。

后来就形成规律了:老大在外边待一两周就回家要钱,别的话没有,一般都不会超过五分钟。

尤其是她这当妈的——不给他钱吧,孩子就不回来;给了钱,孩子立马就走;既盼孩子回来,又怕孩子回来。就这样,一晃又是一年多。

这位妈妈跟我们讲述这件事的时候,眼神呆滞、神情悲戚,但是眼眶干涩得已经没有泪了。她不停重复的话就是“怎么办?”甚至,她已经开始了新的忧虑——这个小的女儿又该怎么教育?

事实上,有很多事情,积累到一定的程度,确实很难再回头。

更深远一点说,隔代教育还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问题。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老人有照看孙辈孩子的义务。比如我们当时带孩子的时候,邻居总会问:“老人怎么不来看孩子啊?”

得知是我岳母在帮忙带孩子之后,那人还多半会问:“怎么孩子的爷爷奶奶不来看孩子啊?”——似乎爷爷奶奶还是这个责任者的首选。

由此可见,这样的想法在很多人心里是根深蒂固的。好像,老人如果没给儿女照看孩子,就是没履行完义务。事实上,一定是这样吗?

我真的见过周围有些人,说道自己的父母或者岳父母不能替照顾孩子的时候,几乎要义愤填膺。但是,那一定是他们的义务吗?父母可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

更有意思的事,可能还牵涉到上一辈人的教育问题吧,当然也是时代性的社会问题。有的年轻人埋怨自己买房、结婚的时候,老人给的钱少,受了很多难为,他认为老人给自己花钱买房也是义务。这就是啃老了。

也有另外的情形:有的年轻人,家境不错,结婚的时候,老人给买房买车,可能还给了不少钱;但是有了孩子之后,开始反感老人在孩子教育上的干涉。

当然,意识到家庭教育应该与时俱进是好的。可是话说回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自己一直都没独立,到了家庭教育这个问题就能独立了?

老人花了那么多钱,他可觉得一切都是他的,对任何事情应该掌握控制权。他会想:“连你都是我的,孙子/女也是我的,能不听我的?”一句话:视子女如私产啊!

那么,这个问题的出路究竟在哪呢?

不得不提的是,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什么现代的家庭观念?不知道这个观点会不会让很多人吃惊:现代的家庭,是两个人离开各自的父母家,一起成为新家的主人。

大概七八年前,我第一次跟一位台湾的年轻人聊关于家庭的话题,而那次聊天对我的触动很大。他讲过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如下两点:

第一,我长大了,我的事就是我的事;我的事我自己做主,我自己承担后果。

第二,成年后,亲人未必是家人。

我还很清楚地记得,他还讲到一件很小的趣事。

有一次,只有这位台湾朋友一个人在家,他的妈妈打电话回家,当中问到他的姐姐在做什么。他就说:“出门了。”结果妈妈又问:“和谁一起出去的?”

他当时的回答是:“妈,你要怎样?我们都成年了啦!”

当然,那时候,他和她的姐姐都还是单身,都还住在父母家。

我曾经问他:“成年后,你们怎么看待爸爸妈妈?”他说:“是亲人啊!跟爷爷奶奶还有伯父一样,是亲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彼此关心,但是绝不干涉。”

现在回想起来,这倒是一个很好的答案。至少让我在隔代教育这个问题上没有太多心结和束缚。

我们是亲人,但是在这个小家里,只有我们夫妻二人加上未成年的孩子。

或许,这是很多所谓现代人,仍需要慢慢去接受的理念。

话说回来,祖辈家长和孩子的父母——这两代人要统一对孩子教育的思想认识,形成新时代的“家规”。祖辈家长要注意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尽量用现代科学知识抚养教育孩子。

我认为现代家庭教育的本质是:家庭中的年长成员对年幼成员的养育,以及使其社会化。也就是不但要让孩子生长发育,还要帮助孩子建立适宜社会的观念、动机、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

示范和体验是最好的教育。一家人要经常沟通、商议,还要经常一起聚会、游玩,在生活实践中,锻炼默契,加深亲情。

当然,世间没有万能药,只能一起去探索了。
猛戳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直接购买,作者颜廷胜签名版独家发售。也欢迎您把本文转发给身边的年轻父母,一起做更有智慧的家长。


    关注 亲子颜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