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垫上,冥想。

 

冥想一直在垫上作为一个标准80后,我是从小“体证”了瑜伽刚刚传入改革开放的中国时的小苗头慢慢发展到极端兴盛,...



冥想一直在垫上
作为一个标准80后,我是从小“体证”了瑜伽刚刚传入改革开放的中国时的小苗头慢慢发展到极端兴盛,全民为之疯狂,然后是现在的成熟与理智。

最疯狂那会,很多人并不知道练瑜伽到底是为了什么,有的是为了追潮流,有的是为了增加柔软度,有的是为了打发时间,有的是为了成群结队,甚至不少父母把它变成小孩业余兴趣的选择项目,那时候的瑜伽就跟现在的小苹果那样,是个实实在在的网红。

记得第一次接触瑜伽,是刚好我姐买了一份报纸,上面用了一个版面地介绍了为数不多的几个户外瑜伽动作场景。那时候电脑还是个非常新奇的玩意,马云的淘宝还在千里之外的美国酝酿中,腾讯的用户也是极其稀少,报纸和收音机还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年仅十二岁出头的我看到这版面的瑜伽觉得非常新鲜,刚好那会我在连一字脚,看到那版瑜伽配文上说可以锻炼到身体的柔软性,于是抱着好奇心模仿起了其中的动作,现在看来是偶然也是必然,其中一个动作就是莲花座,我那时候哪懂什么调息,就是一本正经地坐着,然后脑袋想:“这个动作是干嘛的?坐着就可以锻炼柔软性了?”


很多年以后,我才体会到,这就是瑜伽最精髓的地方
有的人说它跟佛教打坐没什么两样,或许吧,毕竟就来自印度文化而已,确实是同源的,但是我想,很多人会选择瑜伽打坐去调息,而不会去信佛教然后学打坐,动作上确实没有什么太大区别,实质上其实是所依托的东西有异。相较而言,瑜伽没有那么重的精神背景,不会强调自己去拒绝什么东西,反倒是比较积极地态度去放松自我,融入周围的环境,融入自然,与自然一体。当然,佛教的最高境界也是这样,说到境界,道家的境界修炼到最后,三者都是异曲同工的,只不过路径不同,沿途的感受也不同。


在全民瑜伽那会,我反倒是比较局外的,毕竟太网红的东西容易让人迷失,只是,我还在坚持,感到累了,对奔波的生活疲倦了就会静静地听着音乐打坐几个小时。渐渐地,瑜伽热潮退去,这几年也走马观花地看到过好几个热潮,现在最流行的健身运动好像是什么平板支撑吧,我也就一笑而过。我还记得道德经里说过的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说,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的时候就僵硬了,我一直深以为然。大块头的肌肉、马甲线、4s腰其实是很容易被击溃的,被什么击溃?被时间啊。你看阿诺施华辛力加的大腹便便的样子,我觉得坚持和不坚持其实都是在折腾自己的身子。
瑜伽的肢体动作固然是可以增加柔软性、协调性等等,有很多可以说得出来的好处,但是它最根本的还是教会你调息,把呼吸调好了,其实就等于把生活节奏调好了。
NaN

class
冥想,教会了我慢节奏地生活。

慢节奏的生活,教会了我冥想。

我认为,这就是瑜伽的精髓,希望练瑜伽的伙伴们不要轻易忽视掉这个无时无刻都贯穿在你每一个瑜伽肢体动作之中的东西,至于它是什么,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呼吸,可以把它理解为调息,也可以把它理解为身体下意识的冥想,等等。

而我说,它是“不可道不可名”却又无处无在的。


    关注 每天教你学瑜伽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