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的故事,都是我们人生的彩排|随笔020

 

如何尽可能做出一个不后悔的选择?...

20
2016/11/30 北京 多云,微风 心情平稳
一个人,该如何理解另一个人?
一个人,又该如何理解他自己?
对人性的窥视,是每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悄悄做的游戏。

我小学的时候,暗暗嫉妒班上长得最美的女孩子。有时候甚至会在心里莫名期盼,希望她别来上学了。有时候又为此深受折磨,觉得自己简直像白雪公主她后妈。

后来有一天放学,班里的另外一个女生拦住我,凶巴巴地对我说:“XXX,你没来之前,我作文写得最好,老师夸我最多;其他转校生都又土又笨,你来了之后,却夺走了我的一切。我讨厌死你了,你为什么要转来我们班!”

她噼里啪啦说完,没等到我回话,就转身气嘟嘟地走了。

而我在原地,呆呆地站了很久。

被别人以如此直接的方式表达对自己的厌恶,我一颗玻璃心早就碎成了渣。毕竟我天真地以为,转学一年,我已经和同学们相处得蛮好了。只是因为转校生的身份,就在她口中成为了“夺走了她的一切”的坏人。

但我又嘘了一口气。当我偷偷盼望那个长得最美的女孩子不要来上学时,我觉得自己已经十恶不赦了。没想到,原来还有个人,在偷偷嫉妒着我——大概,她也希望我不要去上学吧。

我们从自己身上发现人性的险恶,又从别人身上,一次又一次地验证了这个令人沮丧的发现。
我总是毫不费力地原谅别人,原因大概就在于此。很多年后,那个女生向我道歉,说“我当时不应该那么说你”,我笑笑说“我没放在心上”。

她可能觉得我挺虚伪,但其实我原谅的并不是她,而是我内心和她重叠的那一部分自己。

当文士和法利赛人压着行淫的妇人而来,宣读摩西的律法,希望将她定罪至死时,耶稣对义愤填膺的围观群众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

一路走来,我一遍遍审视自己内心里的旮旮旯旯,从这审视里,诞生了难以压抑的悲观,和几乎无底限的温柔。

就像林丹出轨的时候,我又问了自己一次,以后恋人出轨,我会怎么选择呢?

哎呀,我知道这个问题很无聊。可能当事情真正发生的那一刻,我所有为之思考的努力都会付诸东流,往往只能任凭直觉、情感和冲动来做出选择,要么挽回,或者干脆破罐子破摔。

但我又觉得,这个思考也不是无效的。

人生非常残酷的一点,在于它无法重来。

也正因为无法重来,所以每一个艰难的选择,都充满了破釜沉舟的悲壮。

谢杏芳愿不愿意原谅林丹,不需要大众关心。他们有他们的生活,我们只能看到媒体呈现给我们的片段,两个世界冠军,自由恋爱甜蜜蜜结婚,男方孕期出轨,女方最后选择了维护家庭。

观众有一点唏嘘,有一点感慨,却没有任何立场评价他们的做法。

在我们看不见的角落,还有无数外人难以得知的曲折,或许是温情款款,或许是喋喋不休,或许是争吵过后还想爱你的冲动,或许是愧疚自责跪地道歉泪眼汪汪——毕竟,生活的磅礴都是以细节填满的。

不过出轨这件事,却又实在触及我们内心的一个高敏度区域。闺蜜三大经典夜话主题之一,就是“你更能接受肉体出轨还是精神出轨”。所以当一个新闻发生的时候,借此反问一下自己,倒是一件我常常愿意做的事。
我个人最喜欢的一部电影,一年只会重看一次。每一次看完,我都会沉默很久。这部电影塑造了我看世界的一部分角度。

电影里面有一家人,男主人兢兢业业守护着家庭,女主人贤惠温柔,小儿子自闭拧巴,大女儿敏感善良,小舅子一事无成欠了一堆风流债,而老婆婆把一切都看在眼里却什么都不说。原本以为日子会一尘不变地过下去,虽然男主人与女主人交流不多,但好在一对儿女实在可爱,公司运行顺利,家里衣食无缺,好像少了点什么,却也不差什么。

好的电影,是浓缩的人生。

好的故事,都可以当作人生的彩排。

情节继续向前滚动,所有的意外果然都如约而至。公司发展受阻,婆婆病倒后女主人精神崩溃,女儿和儿子都遭遇了自己的成长危机,而男主人,去日本公干,邂逅了自己不曾忘怀的初恋情人。

他们在一个个选择里,继续着自己的人生。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是男主人从电影里回来与女主人坦白的一段话: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我17岁,对婚姻和家庭充满无知无畏的向往。

电影播放到这一段,男主人点着烟,看着墙壁和地板,缓缓说出“真的没那个必要”。我看着他,想起了王小波说的“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我那时突然意识到,如果一段婚姻的开始就意味着灭绝了生活的一切可能性,的确是一件很残忍的事。

虽然我们都灌过情感鸡汤,认为爱一个人就是甘心放弃其他的可能性。忠贞不渝也依然是人类社会应该提倡的美德,但无论有多正的三观,有多严丝合缝的承诺,生活总是会留下一些缝隙让你小小地偷偷地越轨一下下。

直到最后你退回来,发现,曾经以为生活再来一次或许会有什么不同,但其实没什么不同。

这样一来,不是外物阻隔了可能性,不是社会训导压抑了可能性,也不是道德自律捆绑了可能性,而是你自己亲手熄灭了可能性。

我们把这叫做想通了,看透了,老了。

所以我觉得,这些缝隙的存在,倒是一件挺美好的事。对现有生活的挣扎,并不意味着背叛,不过是人性本能的挣扎。
我每一次看故事,都会不由自主被带入到人物里。

我常常反问自己,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

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你这是陷入了赌徒悖论,你知道的,当你抛一枚硬币的时候,无论你上次抛出的是正面还是反面,都没办法据此预测下一次的结果。上一次的结果,对下一次的概率,毫无意义。”

我赞同“赌徒悖论”,却不认为人生是一场赌博。

因为真正的选择,都是在你需要选择之前就已经做出了的判断。

我特别喜欢的一位女教授,曾经和我讲过一次她的选择。她说那一年,她应邀去国外某所顶尖院校做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出发前,婆婆突然生病了,病得很重。访问学者的邀请很珍贵,既是她的梦想学校,也是她学术生涯非常好的锻炼机会;但她还是觉得家人更重要,给对方写了邮件说明原因,放弃了这个机会。她说,后来婆婆病逝了,一家人都陪在婆婆身边,没有留下遗憾,很庆幸自己做了一个对的选择。

我后来常常想起这个故事,想起老师脸上安宁的笑容,觉得里面蕴含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道理。

真正的选择,虽然也并不一定果断利落,但一定存在一个稳定的支撑点,而不是一个盲目的随机结果。

就像我的老师也纠结过,学术机会很好,婆婆的病一时无法定论,但比较之后,还是觉得家人更重要。

这是她早早就做过的比较,就算下一次选,她还是选择家人。

看故事的时候,我就像在模拟人生。

那些好故事令我沉迷,因为好故事里充满了细节。

而最好的细节,就是诚实面对人性的复杂。

我们理解别人的时候,像在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时候,又像在理解别人。

如果能这样彩排过人生的话,大概会少一点悔意吧。
我常常有话对自己说,
你要听吗?


    关注 芈十四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