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努力合群的身影,孤独得让人心疼

 

喧闹之后独处的夜晚才更加孤独...

(职业女性出品,转载请注明)
昨天P姐凌晨1点接到了一个电话
发小小言哭着打电话叫我去接她
吓得我从床上弹起来开车去了酒吧街
半醉的小言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
“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我不想麻烦你的”
小言在公司刚入职
生怕自己被孤立
于是每天帮同事取快递拿盒饭
同事要求帮忙的事情
哪怕加班也要帮人做完
还记得每个同事的生日
过生日就给人送礼物
部门主管过生日的时候她甚至吃了半个月泡面
买了一个LV钥匙包送主管
这次小言一个策划做的不错
大BOSS在公司例会上夸了一句
同事随口说:“你要请大家吃饭啊!”
于是她又花了小半个月工资请大家吃饭
又请几个意犹未尽的去酒吧
最后散场
怕被同事嫌弃麻烦
跌跌撞撞坚持要自己回家
结果穿高跟鞋走不稳崴了脚
终于情绪彻底崩溃
坐在路边给我打了电话
我扶着小言上了车
却不知道怎么安慰她
小言出身普通家庭
她的父母和那时大部分的父母一样
把生育孩子当做必须完成的任务
而教育孩子上面并不讲究
孩子做错了事就冷暴力,或者责骂
而做的好的事情虽然会去跟同事朋友吹嘘
对小言却十分吝惜表扬
她变成了一个十分缺“认同感”的人
于是她翘别人翘的课
看别人看的剧
追别人追的星
玩别人玩的游戏
下别人下的馆子
喝别人喝的酒
赞别人赞的朋友圈
只为了变得合群
但是她的努力却好像总是石沉大海
富二代主管的对她的钥匙包谢过之后就扔在一旁
朋友聚餐名单里有时还是会漏掉她
项目出了纰漏还是没有人帮她说话
掏心掏肺换来的
并不是想要的春暖花开
好多看起来的投缘不过是逢场作戏
敏感又善良的人
在社交上总是会付出更多
他们怕被视作怪咖
他们怕给别人添麻烦
他们会因别人的一句话
进而变得情绪低落
甚至会开始怀疑自己
被别人误会的时候
想要拎着别人领子解释三天三夜
最后只有落在屏幕上的“哈哈哈哈哈”
社会心理学认为
人天生有结群的本能
对于同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
群体的反应是喜欢、接受和优待
对于偏离者,群体则倾向于厌恶、拒绝和制裁
于是哪怕同事的小孩长得并不可爱
你也要留言点赞“宝贝好有灵气❤”
哪怕你并不喜欢
污段子
也要自称老司机
哪怕根本不想唱歌
你也要在KTV坐上好几个小时
甚至看个电影,都要去豆瓣看了影评
才敢在人前张嘴评论
心中即便阴云密布,山崩地裂
嘴上却依然云淡风轻
就只为了合群
但是俄罗斯方块教导我们
合群就会消失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写:
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淹没了
叔本华说:
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
努力参与别人的话题
努力追赶别人的脚步
却越来越看不清自己
将原来的自己丢弃在了一边
带着驱壳享受完热闹之后
披上原来的那个自己
拖着疲惫的身影独自回家
却发现
喧闹之后独处的夜晚才更加孤独
过度社交占用了你的时间、金钱、生命
特别是对于一线城市白领
这些宝贵的时间原本可以高效利用
思考、读书、提升自我、休息放松
然而对合群的追求让它们从你的时间表里消失了
一个群体向下兼容很容易
向上兼容却很难
社交中我们必须把自己变得平庸
因为你的优秀暴露了他人的蠢笨
构成了对他人安全感的威胁
尽管你完全无意这样做
有人说合群是为了人脉资源
但泛泛之交,多是表面资源
让自身强大,有真才实学
才能跟别人平等对话
才能不卑不亢地谈合作谈共赢
如果你在一群体里很累
那说明你们可能并不是同一类人
最后分享余华在《在细雨中呼喊》中的一段话: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
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
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
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磨
但我宁愿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
也不愿以耻辱为代价去换取那种表面的朋友
愿你不会再为不适合你的群
浪费生命
你努力合群的身影
让人心疼
又到了揭晓福利活动结果的时间啦!
奖项分别是
年度最盛大“她领袖”峰会点赞评论前三名
年度最盛大“她领袖”峰会最佳评论前四名
“罗密欧与朱丽叶”赠票活动评论点赞前三名
请获奖用户尽快将姓名+地址+联系方式
发送到“职业女性”微信公众号后台
并备注活动名称
关注“职业女性”微信公众号
参与更多福利活动哦~


职业女性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职业女性』附ID:careerwomenmag

(编辑:Qu)
延伸阅读
一个体面的人
即使身处绝境
也依然是体面的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