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第二届方言语法博学论坛在中山大学中文系圆满举办

 

3月19日,第二届方言语法博学论坛在中山大学中文堂举办。该论坛由香港中文大学和中山大学共同发起,粤港两地学者共同参与,是一个交流方言语法研究的特色平台。...

第二届方言语法博学论坛
在我系圆满举办
3月19日,第二届方言语法博学论坛在中山大学中文堂举办。该论坛由香港中文大学和中山大学共同发起,粤港两地学者共同参与,是一个交流方言语法研究的特色平台。自2015年始,论坛由这两所学府轮流主办,着重粤语以及汉语其他方言的比较研究,旨在推动跨地区研究,加强学术交流和对话。本届论坛由中山大学中文系举办,来自香港、上海及广州的10余名青年学者作了汉语方言语法研究报告,并邀请到穗港两地方言语法学界专家参与讨论。本次论坛采取论文汇报、专家圆桌讨论两种形式进行。

从讨论对象看,所宣读的论文涵盖粤、客、闽、吴等东南方言,并涉及官话,重视现代方言共时层面的描写,又注意结合方言历史语料进行历时的探讨;从研究方法上看,既有结构主义为主的描写,也有形式句法、语法化、类型学等理论视角的探讨。

本次会议上,粤语的语气助词是一大热点问题,林华勇、李敏盈(中山大学)对粤语中言说性语助词与其它句末成分的关系进行了探讨。黄卓琳(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刘蕴怡(香港中文大学)分别对粤语句末的“吖嘛”“吖嗱”、“噜”(lu3) 的语意及功能做了深入研究。张凌(香港中文大学)对粤语句末语气词上升调的句调来源进行了富有新意的研究。

方言中的特定句式也得到了较多关注。陈冠健(香港中文大学)对粤语后置重复句的功能及生成句法方案的研究,石佩璇(中山大学)报告了《客话读本》的处置句及相关问题,黄燕旋(中山大学)汇报了19世纪以来潮州方言蒙受句的演变。

论坛提倡方言语法的比较。刘祉灵(香港中文大学)从粤语“先”和重庆话“哆”的比较入手,探讨了此类助词生成的问题;陆烁、李炜(中山大学)的合作研究借助献县冀鲁官话、廉江粤语、汤溪吴语、汕头闽语等多种语料,关注汉语方言中小称手段的扩散现象。本次论坛的特邀嘉宾盛益民(复旦大学)以37种汉语方言为样本,从类型学的角度讨论了汉语方言的定指“量名”结构共性和差异。

本次论坛特设圆桌讨论环节。来自香港的邓思颖(香港中文大学)、李宝伦(香港城市大学)、罗振南(同上)、郭必之(同上)、姚玉敏(香港科技大学)、钱志安(香港教育学院)等教授,以及来自暨南大学的甘于恩教授、我校施其生、李炜等教授围绕着方言语法研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分享了宝贵的方言语法研究经验与心得,探讨方言语法研究现状与前景,提出对新一代青年学者的期望和意见。讨论充满真知灼见和思想碰撞,与会学者与在场学生获益匪浅。

方言语法博学论坛以“博学”命名,用“博学”二字把坚守“博文约礼”的香港中文大学和信奉“博学之,审问之”的中山大学联系起来。“博学”也象征当代语法学的研究方向,着重类型研究,提倡比较分析。论坛希望方言语法研究朝向此目标,汇聚学者,共同探索汉语语法特点。本届论坛的成功举办,标示着论坛朝此方向又迈一步。

撰稿:杨靖雯

转载自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网站





编辑:风骏


    关注 语言学冰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