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施文亚解读雨润诗词——行吟浭水湖

 

行吟,边走边唱。而水边的行吟更是由来以久,怕要从屈原开始吧?本来,诗是可以“吟”的,吟哦,吟咏,都是唱的一种...







(还乡河摄影:张树保)

行吟,边走边唱。而水边的行吟更是由来以久,怕要从屈原开始吧?本来,诗是可以“吟”的,吟哦,吟咏,都是唱的一种形式,正如词、曲可以唱并配以器乐一样。现在的诗人恐怕只会写诗,吟诗也只是用普通话朗诵。由此可以想到,行吟,也泛化了。遥想古人,一边漫步,一边吟哦,那感觉一定很美,即使是凄苦的调子。诗的乐感也比现在更强。当然,现在,进入行吟的诗,也多欣然向上,恬淡安适,绝少凄苦的内容 和鲁迅先生说的“金刚怒目式”的忿懑。

雨润先生此诗,也就是这样的一种方式和情境。

行吟浭水湖

杨雨润

沿湖行且止,漫步数栏杆。

水在蓝天上,霞飞绿柳间。

扬眉寻鸟唱,俯首问鱼欢。

一片蛙声里,尘心早荡然。
“沿湖行且止,漫步数栏杆。”平白如话,自然舒缓,正是行吟的节奏。沿着湖岸,且行且止,行在浏览,止在注目。有自在放松之意,无急迫功利之心。有人会问,这“数栏杆”,有什么意义?岂非无聊?我想,既为漫步,数数栏杆,也无非下意识的举动,反映着心无挂碍。更重要的是,诗人面对的是这新开出的天地。想想啊,从来没有这湖,没有这水,没有这栏杆,没有……一下子就有了,你不会新奇和惊喜?你不会唤醒未泯的童心?于是数栏杆,正是表明了这样一种心态。这与古人“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大异其趣。

颔联的“水在蓝天上,霞飞绿柳间。”写的是眼前景物,上下左右,视野之内。上句,蓝天在水里,倒过来写,水在蓝天上,似乎是大大地不合理。那怎么写?水在蓝天下?合理,但不是诗。而且,可以想一下:诗人在看湖水,水底有天啊。岂不是水在蓝天上么?《今古奇观》里有个对联故事“苏小妹三难新郎”,下联就是“投石冲破水底天”。因为“天蓝蓝,水蓝蓝”,“秋水共长天一色”,才有了诗性的“水在蓝天上”。这句写静。下句,则是红霞与绿柳映辉,著一“飞”字,就是动。上句眼光向下,下中有上;下句目光向上,而上“飞”于下。这种动静、上下的变化,可以读出诗人的视野,更能读出诗的意象,还有这变化之功和诗人的匠心。



(还乡河摄影:云帆)

如果说,颔联重在写景,情于景中的话,那么,颈联则可以说是重在抒情,景在情中。“扬眉寻鸟唱,俯首问鱼欢。”“寻鸟唱”之“寻”,颇为传神。因为,这是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行吟中,忽闻鸟鸣,举头寻声,自然而然。而且,如古人所写的“鸟鸣山更幽”一样,有鸟在身边鸣啭,说明和寓意了环境的优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那么“问鱼欢”,就欣喜得有点忘乎所以,甚至有点自我调侃的味道了。从字面上我们可以读出,诗人情不自禁地向鱼儿们问道:怎么样?你们高兴啦?当然,这里诗人化用了一个典故:庄子和惠施游于濠上。看到水中游鱼,庄子大发感慨:多么快乐啊,鱼儿!惠子马上反诘:你不是鱼,你怎么会知道鱼儿快乐呢?庄子呵呵一笑,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快乐呢?当然庄子这里有点偷换概念的“赖皮”。但是我们应当知道,审美体验是十分个性的,那种“通感”,甲与乙是有差别的。诗人化用此典,强调了鱼儿的快乐与诗人快乐的一致性。

尾联“一片蛙声里,尘心早荡然”。在这样一种情境中,在水天一色,红霞绿柳,鸟唱蛙鸣,鸢飞鱼欢中,你还会想什么呢?你能想什么呢?你能动很多世俗的念头么?不会了,你怡情,你也“移情”了,你飘飘欲仙了,你有了片刻的心的安宁与愉悦。

全诗画面感强,不雕不琢,景情交融,平白流畅,一派天然,令人向往。




    关注 文化丰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