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让孩子永远对,我更期待她永远笑

 

女儿四岁了,异常调皮。那天外面下了很大的雨,院子里地板太潮,滑得很。可她偏要穿新买的小蚂蚁豆豆鞋,因为那种鞋子不防滑,我就和她说:现在雨很大,地上湿了,会很滑,巴拉巴拉讲了一大堆。她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表情严肃,但眼神里却是渴望和好奇,晶莹的小葡萄一样,看看雨,又看看我。...

1、不犯错的小孩,真可怜
女儿四岁了,异常调皮。那天外面下了很大的雨,院子里地板太潮,滑得很。可她偏要穿新买的小蚂蚁豆豆鞋,因为那种鞋子不防滑,我就和她说:现在雨很大,地上湿了,会很滑,巴拉巴拉讲了一大堆。她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表情严肃,但眼神里却是渴望和好奇,晶莹的小葡萄一样,看看雨,又看看我。

果不其然,做饭的时候,我听到她哈哈大笑,就知道小丫头没听我的,偷偷出去了。她还大声喊我,让我看她转圈圈,就在这时,不防滑的鞋子刺溜一声,她摔倒了,嘭得一下,她开始一边疼得哭,一边忍着疼痛,偷偷地看我,不哭那么大声。

我没有说话,也没有马后炮地说:早就告诉你了吧。而是默默地蹲下,递给她一只手,牵她起来,换了身衣服。然后她自己就开始说:妈妈一定有办法让鞋子不滑。我随口附和:嗯。有的,宝宝可以动下脑筋。然后接着做饭。结果没想到她把平时不用的几个防滑垫都拿了出来,垫了一小块地盘,说这个不滑,然后又给我转圈圈,笑得无比灿烂。

看着她开心幸福的笑脸,我觉得一切都值得了,不管她摔倒时候我有多担心,又要在她面前表现得多耐心,在她玩得天马行空时,我要多担惊受怕,我觉得都值了。

作为父母,我们都不希望孩子犯错,总告诉他们“对的”是什么样的。可是一个不犯错的孩子,真可怜!想着女儿刚刚明明很疼,还要忍着疼痛,不敢大哭的样子,比她摔疼了身体让我更心疼。这么小的孩子不犯错,她要承受多少自己本不该承受的情绪呢?你是希望她早熟,心疼你?还是希望她因害怕被骂而小心翼翼?显然,这些,我都不愿意出现在我女儿的童年里。

孩子能犯自己的错,在一件件小事中冒险,这是孩子的幸福。我们常常自诩为成人,并告诫孩子不准犯错,可我们忘了犯错本身,也是一种尝试,是一种体验世界的方法。

更何况,宝宝犯错时她自己是知道的,从她的眼神、哭声、动作里都能表现出来,你要做的是当一个敏感的妈妈,了解她,然后理解她,而不是指责和恐吓。事情无伤大雅时,不妨让孩子试一试。

2、错误不是自己的,教训就永远属于父母。

犯错有时候并不是坏事,它让我的孩子敢想、敢试。想起女儿两快岁时,对热水瓶特别感兴趣,会跑会跳的小屁孩一不留神就想看看热水瓶里到底装了什么。最后我想了个办法,我和她说,你在旁边试试,我在旁边保护你。

于是她像得了奖励似的,欣喜地拿起瓶塞,也是这一瞬间她感受到了开水的热气,赶紧丢了瓶塞。从那以后,她就记住了,说:“这是热,不拿,宝宝不拿。”

我们总告诉孩子怎么样做不对,就好像自己的童年是从没犯过错误就走过来的一样。其实很多时候,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尽管明知不对,仍会犯错。这时候不如让他错一次。人不犯自己的错误,真的很难记住教训。





3、即使是犯错也会让孩子更有信心

在儿童游乐场会有两种家长,一种是处处小心,处处维护孩子,生怕孩子受一点点伤害(哪怕那有时都称不上伤害)的家长。还有一种比较随意,视野范围内,让孩子自己玩。

前者,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式的家长,他们年纪并不一定多大,但是思想很老旧。他们往往是外在强势、内在很小心的人。孩子有一点点磕碰就上来吹一吹,孩子跟别的孩子斗嘴了,恨不得上去帮忙掐架,孩子堆沙子怎么堆都堆不起来,就赶紧用自己的经验说,沙子这样堆是堆不起来的,要怎么怎么玩才对。

我通常觉得这种家长好可怜。既然是玩,哪有什么对错,凭得就是个开心啊!如果按照所谓“对的方式”来玩,孩子本身却没有感受到应有的快乐,那又有什么意义呢?连玩耍都要按你的方式,请问那是你在玩,还是孩子在玩呢?是你陪孩子玩,还是孩子陪你玩呢?

让他用自己的方式去玩,哪怕这不是“传统”玩法,只要伤害不到孩子,不违反道德,就要鼓励孩子的想法。孩子是天然的发明家,他们的话语、动作、行为方式,都是天然的,会突然间给你惊喜。她第一次叫妈妈,她第一次自编儿歌,她第一次拿着倒头的书胡念乱读,很有意思;她手拿泥巴捏成小蚯蚓,她把毛巾剪了说要给娃娃做新衣,她在墙上画你看不懂的画,也很有意思。

这是他们独有的探索这个世界、认识这个世界、感受这个世界的方式。比起一天给她洗三次衣服,我更害怕的是我的孩子没有认识新鲜事物的激情、没有敢尝试的心,没有亲近生活的本性或者没创意。

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在孩子有好奇心的时候,满足他的好奇心,在他敢尝试的时候,保护他的勇气,而不是在“你不可以”、“你不能”、大吼大叫的咋呼、恐吓中把一个有天然勇气的孩子变得畏首畏尾。





4、还一个问题或许我们应该搞清楚,孩子“犯错”的时候,到底是谁在害怕?

记得一个故事,说一位妈妈很害怕虫子,有一天她的孩子拿着一条虫子,想过来和她分享发现虫子的快乐,于是这个母亲就不得不怀着最大的恐惧用自己的掌心,托住了她最怕的虫子。高中时候的故事,却给我深远的影响。

我觉得那位妈妈以后肯定还是会害怕虫子,但是,她却呵护了孩子的勇气,如果她当时吓得歇斯底里把孩子赶紧抱走,那她就用自己的胆怯剥夺了孩子勇敢的权利。孩子的勇气在天性里,我们通常会因为孩子在跳高跳远时觉得他们做不到,怕他们摔倒而大惊小怪或者呵斥孩子老实点。但这只是我们以自己的角度做出的判断。

还记得怀女儿的临产前我还逛街爬楼,仗着身体素质还不错,天天得瑟。这把闺蜜吓坏了,每次出去,总是小心翼翼地照顾我,我和她说没事也没用。后来她怀孕,五六个月了自己爬高上低擦空调打扫卫生,我吓得咋呼着让她别做了,说完我俩都笑了。想起来,其实对于怀孕的人本身,真的没感觉,只是旁人看来,你不行。

在对待孩子的“出格”行为上,道理是一样的。在我们眼里,孩子小手小脚小脸小鼻子,肯定特别脆弱,于是不自觉生出时刻保护,丝毫不放松的心理。其实,这种心理要有,但实际反应不用那么大。

做父母的,要分清楚,在孩子做所谓的“错事”时,她是仅仅在玩还是真犯了什么错。如果她只是在玩耍,那么到底在他“犯错”时,是他更害怕还是你更害怕。

我不明白为什么很多父母强调让孩子学会害怕,害怕很容易被触发,勇气哪有那么容易培养?孩子会因为父母对一件事情的反应,来定义这件事到底是可怕的还是值得鼓励的,你的过分保护,会杀死孩子的胆量。

幸福的孩子会唱歌,并且天生有幸福的能力,聪明的父母不是在孩子没犯错时候,一味地告诉他前面的路有多难走,让他失去“犯错”的能力,而是在犯错之后,告诉他,要多么勇敢地前行。想起女儿转圈圈时哈哈大笑的模样,我深信,比起让她永远对,我更期待她永远笑。

-FIN-
扫描二维码,也让我笑笑~~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