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香炉沟

 

香炉沟在土门办事处西约8里处一条北向的长沟,始名香炉沟源于沟口的一座山神庙。...



听说点开音乐看文章才是正确姿势你不点一下么?
青山绿水香炉沟
文/丁学辉


导读

香炉沟在土门办事处西约8里处一条北向的长沟,始名香炉沟源于沟口的一座山神庙。相传古时候沟口有一座山神庙,庙的神龛前有一座漆漆的金香炉,可能是庙神小擎架不住这个待遇,所以夜深人静时,庙内常发出“上七里,下八里,金香炉,漆漆哩”的奇怪声音。后来有一南蛮子夜里经过此处,听到这声音后立即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径直到庙前把外表是黑漆的金香炉搬走了,此后庙内再无那奇怪的声音,这就是香炉沟得名的由来。“上七里”是指从沟口是到水源头七里地,“下八里’’是指从沟口到土街上八里地。香炉沟从沟口的石门至末端焦山东麓的西沟、北沟水源头十里开外,鼎盛时期的上世纪九十年代,狭长曲折的香炉沟内两岸及坡上住户60多户,人口近300人。这里山青水秀,植被茂盛,人民世代刀耕火种,肩挑背扛,勤恳为生。是土门重要的林木基地和药材盛地。



香炉沟的山

       
从鲁山西行至鲁松口西北望,一座巍峨耸入云际的高山横贯于鲁山的西部,这就是闻名于世的焦赞山,它海拔1289米,是鲁山西部重要的屏障,东麓下的深沟幽壑正是我的家乡香炉沟。香炉沟正处于焦山东面延缓下的深沟里。巍巍大焦山向南北各蜿蜒出两条巨岭,中间直下一岭,突兀险峻,这就构成了香炉沟的山系。我常想大焦山就像一位巨人,用它向南北伸出的两条臂膀揽香炉沟于她宽阔温暖的怀抱中,颔首微笑,给与滋养,望其子民繁衍生息。焦山的东面即香炉沟的正面我们称之为大石笼,相连的下方为小石笼,香炉沟河正式源于此山。关于大小石笼还有一段传说。古时候这里是一座耸入云际的高山,涧深沟幽,满山野桑树,其中一条大蛇成精,常在山上吞云吐雾,吞噬采桑人,触怒了上天,忽一日电闪雷鸣焦山东峰轰然坍塌就形成了今日之大小石笼,据说是上天不仅收复了蛇精,还炸平他的老巢,让它永无藏身之地。如今的大小石笼是乱石堆砌,想必是造山运动造成的山体坍塌的结果。
      焦山向南的一岭从大石笼蜿蜒向东经小石笼下行至大坪绵延成棉木洼岭至香炉沟口消失于焦山河北岸。焦山向北另起一峰柠车山,海拔1017.3米,拧车山山势突兀,领起一岭曰大岭跌宕起伏东向而下,过东梁下行至侯家庄,隐没于河的北岸。在焦山和拧车山两峰连贯处形成一个钝“V”字形大垭即为黄龙庙垭,此处为平顶山市与洛阳市的分界。黄龙庙垭从鲁松口处远观蔚为壮观,它连接的两座高峰常是朝雾迷蒙连天际,而大垭处常现一线蓝天;夕霞云锦变幻莫测,大垭就像镜框的下沿尽量下拉尽显晚霞之璀璨。焦山向南绵延形成的岭为香炉沟的阴坡,焦山向北绵延形成的岭为香炉沟的阳坡,两岭之间平行距离有十几里。在两岭之间有一条发自焦山东面的短岭陡峭直下到碾道场河戛然而止,此山蜿蜒成犍牛型的牤牛岭耸立于两山之间,从南北两山看牤牛岭,它浑圆健壮的臀部始于碾道场河,南北小的沟壑酷似条条肋骨,牛健头在西沟的余家垭脖突兀起一圆岭,圆岭向下缓成长长的一线岭脊为牛的脖子,往上突然昂起为大石笼及焦山的东峰,形似极了。牤牛岭与拧车山夹山形成的河谷为北沟,北沟尽头直上即为黄龙庙垭。牤牛岭与大小石笼的南山夹山形成的河谷为西沟和南沟。


香炉沟的山多有势而无形,这里总体来说是焦山的阳坡,拧车山也主要是以阳坡呈现。从山的形成来说,山的阳坡多绵延起伏堆砌隆起,造势起峰,就像竖三角的斜面,长缓是它的主要特点。这里没有过于险峻的地方,蕴藏的风水穴地也不易找出,非得心中有山水大势的方家才能找出宝地之所在。但从地理学来说,阳坡受光好,雨水丰沛,山地多沃土,林木茂盛,野果、药材丛生,野兽遍野,为早期的子民提供了生存的物质基础。但不是没有险峻之处,两山恃立的峡谷地带、水之源头、阴坡的陡峭悬崖皆是寻幽探险之佳地,它需要那些胸中有山水的大格局,并能从大格局中找出小盛景的慧眼识美者。‍





    关注 小村焦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