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的朋友圈如此愤怒?

 

不知道从何时起,朋友圈到处都充斥着这样的语言:▼“看完这个,所有人都愤怒了!”“全中国人都愤怒了!”“愤怒!...





不知道从何时起,朋友圈到处都充斥着这样的语言:

“看完这个,所有人都愤怒了!”

“全中国人都愤怒了!”

“愤怒!必须转!”

“一夜间,整个朋友圈都愤怒了!”
“今天又堵在路上了,中国能不能不要再造汽车了。”

“今天又是雾霾天,大工厂造的孽,为什么我们也要跟着受罪。”

“楼下的猫今天多叫了两声,好烦好烦好烦。”

“楼道的灯怎么又不亮了,为什么根本没人管我们?”
当转发了朋友亲人生病的网络众筹时。我的朋友圈评论是这样的——

白莲花,只会在朋友圈里发轻松筹,不知道这是骗局吗?

当我真心地希望朋友们能帮忙投票的时候。我的朋友圈评论是这样的——

呵呵,天天就会在朋友圈里拉票,离了朋友圈你是活不了吗?

当我心情不好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段抒情的话。我的朋友圈评论是这样的——

别在朋友圈里抱怨了,你知不知道抱怨都是无能的表现?

当我偶尔在朋友圈里安利了一款真心好用的产品。我的朋友圈评论是这样的——

代购狗——微商狗——你以为你是正能量女神?不瞒你说,我早就把你屏蔽了。

为什么我的朋友圈充满了愤怒?

当莫名其妙地被他人的愤怒所波及,或是被一连串的“愤怒”刷屏,频繁的负能量总会让人不知所措。似乎有些人每天都有不吐不快的槽,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随时随刻都在愤怒。

可是,朋友,你为什么要愤怒?
#利用人们的愤怒是一种营销手段

曾经某网络分析研究小组做过一项调查,通过对微博等社交媒体的情感分类和波动分析,研究各种情绪在社交网络上的传播机制。结果发现:愤怒情绪的相关性最大。也就是说,如果你在朋友圈中看到一条泄愤的分享,你也更容易跟着愤怒起来。

这表明,愤怒情绪更易在社交网络中传播。

当下网络之中,充斥着大量为了吸引眼球而产生的“愤怒”,许多人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点击量而发布内容。


单看题目,对于这些“地域偏见”、“人情冷暖”、“旅游骗局”……人们的确有很多话要说,有很多不满要表达,因此,只要看到有批评或者表达愤慨的内容,就会有“点赞”和“转发”的冲动。

可是,很多营销号恰恰就是利用人们的“愤怒”,来获得转发和点赞以牟利。

当一个事件被媒体曝光,通常都会看到很多营销号的身影。一有热点事件,马上注册一个相关ID进行炒作,这是营销号的惯有路数,都是利用了朋友圈阅读的碎片化与情怀的廉价化而爆红。这类文字,利用的是极易勾起的愤怒,附之以“你为什么不愤怒?”、“愤怒!大家都转起来。”之类的煽动性语言,成就了一种低俗营销手段。

像之前火爆朋友圈的“罗一笑事件”,当朋友圈被一系列“求转发,帮帮这个可怜的孩子”刷屏后,朋友圈又被一系列“怒删朋友圈,用生病的女儿骗取我们的同情,有没有良心?”之类的言论刷屏。
但仔细了解过后发现,那些在朋友圈里表达愤怒的人,大多没有通过转账,打赏等方式提供实质性的经济帮助,仅仅只是动动手指头,转发朋友圈而已。他们表达愤怒的方式,也只是通过转发营销号“愤怒!有三套房为什么还要在网上骗钱?”“罗一笑事件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营销”之类的文章,殊不知在谴责罗尔的同时又陷入了另一场营销中。
盛怒之下,有多少人会反思被情绪所遮蔽的问题:为什么?利益何在?真假与否?然而,很多理性的提问,都迅速淹没在一边倒的慷慨激昂中。

评论与转发之前,多一些理性的论证,不要被标题里大写加粗的“愤怒”和一连串的感叹号所蒙蔽,也许这件事情并不值得你如此愤怒,也许这只是哗众取宠的心机。

#朋友圈的愤怒是愤怒的转嫁

最近越来越多人不玩朋友圈了,他们说:“因为发什么都不对。”
A同学有些胖,偶尔在朋友圈里发自拍都会被冷嘲热讽一番,最近她下定决定要每天跑步减肥,遂在朋友圈打卡请好友监督。

但A同学渐渐发现,每次发完朋友圈,点赞的人不多,留言嘲讽挖苦她的倒是不少。

“才坚持了两天,有什么好炫耀的?”

“肯定坚持两天你就坚持不住了吧!哈哈哈!”

而且,这些留言的人中不乏特别了解自己的闺蜜和好友,A同学一头雾水,是自己的错吗?

不是。当然不是,某些人愤怒,仅仅是为了宣泄而已。可以说,朋友圈里的愤怒是其他场合无法发泄的愤怒的中转站,是集中爆发的平台。

他们愤怒,不是因为你的这一条朋友圈触及了他们的“怒点”,而仅仅是因为他们有没有宣泄的愤怒时,刚刚好看见了你的朋友圈而已。也许是被他刚被老板批评,你却说感谢老板加薪;也许是她刚刚失恋,你却秀了一束男友送的玫瑰花;也许是他刚得知一场重要考试的成绩不理想,你却截图说:“真幸运,低空飘过。”
事实上,好的愤怒,针对的必须是导致你愤怒的那个人。你对这个人愤怒,你才能捍卫自己的权利,宣泄自己的情感。如果你无法对造成你愤怒的那个人发怒,反而把愤怒发泄到其他人身上。那么,你的愤怒再理直气壮都没有用,因为对象选错了,这种愤怒就没有任何意义。

#愤怒是一种态度,吐槽是有态度的表现?

为什么中国年轻人越来越容易愤怒?又或说为什么中国年轻人戾气越来越重了?有人说:“愤怒强的人,力量就强,这是因为愤怒既是保护自己的力量,也是激发自己争取和战斗的力量。”

这或许是对的,但总有人误解了口诛笔伐的真正意义,把“语言暴力”当做与众不同。网络上很多愤青之所以被称为“愤青”,就因为其愤怒纯粹是本能的反应,经不起推敲。莫名其妙地给某个群体贴上敏感的标签,甚至一些让人感动甚至是热泪盈眶的故事在他们眼里都是阴谋,造假,骗人。完全不顾具体事件中的是非曲直,表面上是弘扬正义,实则是杀气腾腾地使用网络暴力,这种愤青根本不会愤怒,或者说根本不是自己在愤怒。
但事实上,只有精神世界贫乏,心理不够强大的人才会用如此幼稚。愤怒,本应是一种高贵的情感。真正的愤怒不是别人情绪的操纵品,也不是标新立异的叛逆,而是自己独立思考后作出的判断,经由思考后的愤怒,也许仍然会偏激,会情绪化,但和那种单纯为了标榜自己的愤怒完全不同。

“以前有多少人躺在床上吸鸦片,现在就有多少人躺在床上玩手机。姿势没变,只是多了几分抱怨,为什么别人生活得妙趣横生,自己就变成了这副样子?可人生的绝大多数痛苦都来自于一件事:身体喜欢随大流,意识又渴望不平凡。”

——G.P.A

#找到愤怒的源头,就可得救

为什么我们总是习惯在朋友圈里表达愤怒而不是其他场合?

朋友圈,顾名思义,既有朋友又有圈子,是一种强社会关系的媒介平台,在朋友圈里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更能够得到认同,得到安慰,更能够引发有相同遭遇人的感同身受。

所以,朋友圈是一个可以分享愤怒的地方,是一个宣泄的窗口。当在朋友圈里表达愤怒的时候,那些浏览过,点赞过,评论过你的朋友圈的人,都无形中被你的愤怒所影响。你也许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慰藉,但频繁的负能量朋友圈并不招人待见,很多调查都显示:“会屏蔽经常在朋友圈里抱怨和发怒的人。”

很多时候,只要意识到自己的愤怒和为什么愤怒,就足以得救了。一旦明白了愤怒从哪里来,愤怒是否必要,这种愤怒就可以自我消解而没必要转嫁到其他人身上。

尽管如此,我们并非只接受正能量满满的“鸡汤型”朋友圈,找一个地方宣泄情绪本无可厚非,只是这种负面情绪的宣泄也该适可而止。
既然朋友圈是个属于自己的小小空间,就必定会有喜怒哀乐,会有负能量与正能量。但感情有那么多种,何必只用愤怒这一种?
世界如此美好,我却如此暴躁
这样不好,不好……
2016年12月10日/第710期

编辑:葛健 汪星逸 张依帆

素材整理:江西省学生联合会新媒体中心

让我们在评论区看见你的声音!
长 期 征 集
赣青团学微信将开设新专栏,接受团干部和团员投稿,内容可涉及学习体会、时事述评、工作思考、读书笔记、生活随感等各方面,欢迎关注支持!投稿请发至jxtuanxue@163.com或电话联系0791-88910814,并附个人基本情况。

在这里,激荡理想,共享思想,共话青春!


    关注 赣青团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