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论述】——简述元杂剧的形式特点

 

简述元杂剧的形式特点。在体制方面,元杂剧有如下基本特点:首先在结构上,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通常是以四折外加一...



简述元杂剧的形式特点。

在体制方面,元杂剧有如下基本特点:

首先在结构上,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通常是以四折外加一段楔子为一本,表演一种剧目。少数剧目是多本的;楔子可以没有,也可以用到两三个。一“折”意味着一个故事单元,同时也是音乐单元,四折之间,大多表现出情节起、承、转、合的变化。“楔子”是指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或过场戏,是整部剧本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次在唱词和演唱上,元杂剧的核心部分是唱词。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并一韵到底,所以说“折”也是音乐单元,四折可以选用四种不同的官调。元代流行的宫调有九种(五宫四调)。这些宫调的调性即音乐情绪各有不同,四折之中宫调的变换,也是同剧情变化相对应的。在演唱方面,元杂剧通常限定每一本由正旦或正末两类角色中的一类主唱;正旦所唱的本子为“旦本”,正末所唱的本子为“末本”。这既有突出剧中主要人物的意味,同时恐怕与突出某个主要演员以招徕观众也有关系。一人主唱的规定对合理安排剧情和塑造众多人物形象造成了一定的限制。楔子在一部杂剧中是相对自由的部分,通常只有一、二支曲子,不用套曲,也不限由何角色演唱。

再次在宾白上,元杂剧以唱为主,以说白为宾,所以说自称为“宾白”。宾白既可以插在各支曲子之间,也可以插在一支曲子之中。它不仅用于叙事,还用作除主角以外人物的抒情,对于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有“曲白相生”的说法。

最后在角色上,元杂剧的角色,可分为旦、末、净、外、杂五大类,每大类下又分若干小类,以此把剧中各种人物分为若干类型,以便于带有程式化的表演。


    关注 古代文学考研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