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源文化

 

原题:涟源市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思考  涟源,地处湘中腹地的市,境域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地,秦朝统一六...





原题:

涟源市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思考

  涟源,地处湘中腹地的市,境域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地,秦朝统一六国后属长沙郡,千多年来,涟源境域分属多县,直到1951年8月,由安化、湘乡、邵阳三县各划出部分政区,新建蓝田县,后更名为涟源县,1987年撤县建市。千年的厚重历史,蕴育了多彩的涟源地方文化。



  一、涟源地方文化现状

涟源地方文化是涟源人民在千多年来的生产生活中积累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于优秀的地方文化需要全面的研究,探索传承和发展地方文化的思路,为方便研究地方文化,经调研,将涟源有代表性地方文化种类暂分为如下几大类:

(一)戏曲类

1、湘剧传承保护中心   涟源特色湘剧是湘剧的一个分支,在涟源存在有近三百年的历史,1952年正式组建涟源湘剧团;涟源特色湘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其继承了传统湘剧的四大声腔,在创作中融入了梅山山歌的曲调,创作剧目最多达千余个,解放后能演出的有近六百多个,最近几十年,又创作了三十几个精品剧目,今年的《烧车御史》更是代表湖南省基层剧团进京演出。



2、花鼓戏   目前在我市活跃的花鼓戏剧团有五个,在涟源发展有近五十年历史,有100多人的从业人员,演出范围遍布涟源各乡镇及周边安化、宁乡、双峰、新化、湘乡、冷江、娄星区等七个县市区,年演出达300多场次,年创收总计达近50万元,涟源花鼓戏深受老百姓欢迎。

3、木偶戏   也属于湘剧的一种,又名“观音戏”,在涟源存在有近二百年历史,其中涟源杖头木偶戏于2014年申报成为娄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现在我市活跃的木偶戏剧团有六个,,有从业人员70多人,演出范围遍布涟源各乡镇及周边安化、新化、湘乡、冷江、双峰、宁乡、娄星区、等七个周边县市区,年演出达一千二百多场次,创收近200万余元。

(二)传统民俗类

1、珠梅抬故事

属于梅山文化的一种,流传于龙塘珠梅一带,传承历史已有四百多年,珠梅抬故事源于古老祭祀活动“抬菩萨”习俗,意在祈求国泰民安,“抬故事”这种民俗活动,传承传统美德,对构建社会和谐有很好的社会价值。目前有可从演出节目60多台,演职人员60多人。目前已成功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骨牌灯   属于梅山文化的一种,主要流传于涟源桥头河一带,有近300多年的传承历史,表现形式为骨牌内容,最先以戒赌发展到后来的娱乐活动,寓教育、文艺、娱乐于一体,目前演职人员有60多人,骨牌灯作为传统民俗在《烧车御史》中有展示演出,目前正积极申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涟源“骨牌灯”特色节目表演
3、枫坪傩狮舞   属于梅山文化的一种,源于明朝万历年间,传承有六百多年历史,最先逢元宵节或集会、庆典,民间以狮舞助兴,有祭神祭祖驱邪色彩,目前保留节目100多个,从业人员30多人,枫坪傩狮舞2012年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4、伏口呷新节   是伏口这一带村民传统的节日,和过春节一样隆重,是农耕文化和梅山文化最有代表性节日,日期为小署和大署之间六月的第一个卯日,这一天,村民停止耕作共同祭祀天地神灵,各家集拜祖宗。这一天,村民家人都是要回家过节,有的地方有唱神歌,跳梅山宗教舞活动,内容和梅山文化有关。



(三)传统工艺

1、古塘梅山棕编 传承人为吴方才,利用家乡产的棕榈叶编制工艺品,能成功创编百余种飞虫走兽系列棕编工艺品,产品做工精美,有上好的艺术价值,其中“中国龙”曾获国家知识产权发明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

2、根雕 传承人张仁升,石马山镇白杨村人,制作雕艺家具,创作根雕艺术品40余年,其根雕作品多次在国内展览并获奖。

(四)传统美食

1、涟源合菜    历史悠久,流传于涟源城乡及原涟邵地区,影响深远。它是本地重要宴席必上的一道特色菜肴。以手工纯红薯粉丝和干黄花、干豆角等加时蔬菜丝煮制,色香味型养五行俱全。合菜突出体现了涟源文化的“融合”特色;目前已经开发出系列产品,远销北上广深等大中城市,是涟源美食的第一张名片。



2、湘军水火席   流传于杨市镇、水洞底镇、荷塘镇,据传清朝湘军打仗前或打仗后庆祝胜利开餐的菜系,十道菜各具特色。

3、伏口水膀   流传于伏口一带,具有浓厚的梅山文化特色,体现了梅山人大块吃肉,大口喝酒的特色,是当地节庆时的一道美食。2011年,在娄底首届乡土菜烹饪大赛上获金奖。



4、珠梅土鸡

流传于龙塘镇珠梅一带,因其独特的选材,独特的制作工艺而制成,味道鲜美,现在是娄底的100强品牌之一和湖南著名商标。

5、富田桥豆腐   产于荷塘,有悠久的历史,富田桥豆腐,精选优质大豆,采用当地独有的深井水,经20余工序精制而成,产品色香味别具一格,产品远销国内,享誉全国。



6、枫木贡茶   产于古塘乡枫木林村,当地眠牛山海拔高,群山环抱,无环境污染生产的茶,品质和风味独特,清代中期,定位为贡茶。
(五)名胜古迹文物

我市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交相辉映,历史文化与风俗风情互为补充,文物资源相当丰富,共有文物保护点154处,其中古遗址4处,古建筑117处,近现代建筑及近现代重要史迹11处,其中有七处13地为省级文保单位,另有4处娄底市级文保单位,而每一处文保单位都有其独有历史文化故事。

1、五车堂和李园(文学名家的故事)

五车堂,位于六亩塘镇三步桥村,1939年易中天家族来此居住,到1946年离开五车堂。

李园原址,位于涟源一中处,属于革命军人李燮和家族,抗战时期国立师范在蓝田创办,他让出“李园”作校舍,而当年在“李园”传道授业的就有钱钟书,而钱钟书在此留下了传世大作《围城》。八年抗战涟源作为后方,却不经意的与钱钟书、易中天两个大学者结下渊缘。因为他们让涟源这个地方留下了时代的烙印。

2、三甲古村落

涟源城区四公里外的三甲,是梁姓七十世祖梁太义公后裔的原居地,这里有五十多座青砖青瓦庭院,最早的有四百年历史,在这片古老的村落中,学舍林立,人才辈出,远近闻名。
三甲同时是革命老区,抗战保垒。革命时期,蓝田党组织领导人绝大多数出自三甲,抗战时期更有梁祗六率军抗日的故事,三甲古村落,因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具有很大的文物保护价值和旅游开发前景。

3、湘军名将故居群



千年古镇杨市,古城起源于唐代,鼎盛于明清,寻访湘军故事来一定得来杨市湘军名将故居探访,当年李续宾、罗泽南在此开启湘军之源,后有刘腾鸿、刘连捷、刘岳昭先后加入壮大湘军。当年湘军连年征战屡立战功,将士衣锦还乡时,在孙水河边大修宅邸,各种建筑各具特色,气势恢宏。沉淀了人文历史的杨市湘军名将故居群,吸引广大游客来此探访湘军之源,找寻湘军之魂。

4、文物


涟源出土元代文物:玉壶春瓶
我市文物管理所馆藏文物十分丰富,共计8000多件,分为化石、青铜器、陶瓷器、漆木器、金银玉器、名人字画、古籍碑刻几大类,其中国家珍贵文物148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0件(娄底市共计11件),二级文件17件,三级文物134件,涟源馆藏文物数占娄底市馆藏文物总数一半以上,珍贵文物占三分之二以上。

涟源文物地位在娄底举足轻重,是省级文物大市,建设涟源市博物馆对研究涟源历史,展示涟源地域文化、开发文物的旅游价值势在必行。


  二、发展和传承优秀地方文化,助推涟源经济社会发展

1、发展和传承优秀地方文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我市有优秀的传统工艺,传统美食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市文体广新局通过调查摸底,发动各项目传承人努力申请省、地、市一级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通过,省、地、市文化部门认证,打造非遗品牌,形成名牌效应。

通过政府包装将非遗项目列入招商引资项目,将非遗项目打造成特色传统文化产业。

比如,涟源合菜,在本地电商和文化人士的推动下,以新思维跨界经营,挖掘绿色健康和湘军文化的特色,融合心力,已开发出系列产品,逐步打响了涟源品牌,带动了特色产业的发展。

荷塘富田桥豆腐,通过招商引资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对品牌推广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古塘的棕编龙2015年在深圳文化博览会上被抢购一空。
这些充分说明,我们将涟源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文化产业大有可为。目前我市非遗项目有产业化前景的有:棕编、木雕、竹雕、竹木家具加工、涟源合菜、枫木贡茶、湄江黄茶。这些项目市文体广新局正在鼓励申遗,如果能包装成招商引资项目,打造品牌,能有效促进我市文化产业发展。

2、发展和传承优秀地方文化,促进我市旅游产业发展。

(1)挖掘地方文化创造旅游新景点。

我市目前有国家级森林公园龙山风景区、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4A级景区湄江镇江风景区。为了促进我市旅游的繁荣,发展和传承地方文化尤为重要。涟源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保护建筑都有其独特的人物历史故事,加强文物保护、开发、创造新的旅游景点,为我市旅游创造新的亮点。

我市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0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地方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挖掘其中文化故事,更能传播推广我市传统文化。

比较成功的有:

通过金石桃树林乐恺堂,发掘文化历史人物谢振定的故事,打造全国有名的廉政文化湘剧《烧车御史》;



杨市湘军名将故军,发掘湘军历史,将湘军故事拍成电影《湘军》。

而我市可以深度考究的文保单位还有很多,比如,三甲古村落、抗战遗址、李聚奎故居、抗战国立师范迁涟旧址等。





(2)开发传统美食及工艺品让旅客回味涟源特色。

涟源丰富的传统美食名扬省内外,来涟源旅游的人们,能品尝涟源合菜、杨市的水浒席、珠梅土鸡、伏口“水膀”等美食,让旅客不仅饱览涟源优美风景,品尝涟源的非遗美食,聆听涟源历史文化故事,还能带走涟源文化回味,如枫木贡茶、棕编工艺品等。

(3)发展演艺娱乐,举办民俗节庆,倡导文化旅游。

我市湘剧传承中心,地方花鼓戏剧团,木偶戏剧团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演绎了千年来我市优秀文化,并结合时代的发展在推陈出新。如果能通过改造、整合、打造戏曲(蓝田印象或蓝田纪事),将更能吸引游客,增强涟源旅游文化的张力。



我市文化渊源久远,北部民俗骨牌灯、珠梅抬故事、古塘山歌、梅山棕编、伏口的呷新节,都是由古老的莫徭文化和梅山文化发展和传承而来,而将这传统民俗通过民俗节庆的方式去纪念古老的文化,也能吸引游客的眼球。

3、挖掘优秀地方文化,推出文化精品。

发展和传承地方文化,不只是调查整理、申请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更重要的是用科学的手段、数字化固定宝贵的地方文化,并联发掘地方历史人物故事。

通过精细的加工,从政治高度、精神层面,扩充内涵,通过电影、话剧、戏曲等表现形式,推出文化精品。

2016年,我市将历史人物谢振定为题材的《烧车御史》成功打造成廉政题材精品剧目,是传承和发展优秀地方文化的成功范例;而我们涟源这样的历史人物还有很多,有革命人物、开国名将、有湘军名将、抗战英雄、文化名人,通过寻访名人问故事,推介文物讲故事来提炼作品,推出我们涟源特色的文化精品,打造我们涟源特色文化品牌。

  三、如何传承和发展优秀地方文化

(一)传承和发展优秀地方文化存在的困难。

1、经济社会轻型所带来的巨大改变是传承和发展地方文化面临的处在威胁和挑战,社会风气普遍浮躁,各社会、阶层、团体、利益、取向、矛盾突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难度增加。

2、现有传承人队伍高龄化突出,无人学习,后继乏力严重,70岁以上占50%多,老一辈传承人坚守难度大,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承人链条断层的危险。

3、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相协调较为困难,手工艺受现代工业冲击大,传统戏曲,传统民俗与现代通俗生活很难融洽,没有好的新作品、精品,难以吸引观众。

4、文化传承人投入与产出,比例不相适应,传承人对发展的传承传统文化兴趣不高,有失传的危险。

5、文物保护范围广,涉及点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文物保护形势严峻。



(二)文化工作层面上面临的困难

1、宣传力度不够。我们文化工作自身宣传力度不强,思想重视不够,工作中对地方文化传承和发展以前不太重视,直到今年才全面着手地方文化普查,而地方政府及村级组织更没有对此项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

2、保护能力不足。主要是内部的机构设置、人员有待改革,我市文体广新局没有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此项工作由文化馆人员兼职,文物管理所人员兼管,一人多岗专业性不强,而传承和发展地方文化的责任重大。

3、经费保障严重不足。地方文化传承和发展,日常运行和维护没有长效的经费投入,工作队伍、日常工作运行有待财政保障。




  四、几点建议(一)政府主导

在搞好传承和发展地方优秀文化工作,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1、打好基础,选调专业性强的工作人员,成立地方文化传承保护中心,市委政府对此项工作提供充足的经费耗材保障,在一、二年内完成全市地方文化科类调研摸底工作,并建章立制作好常规动态传承保护工作。

2、发掘精品,对调研筛选的优秀非物质文化,积极向省、地、市申遗,通过省、地认证,打造文化品牌,在有品牌认证的基础上,提炼人文精神、通过艺术加工出精品。

3、搭建平台,作好地方文化传承发展宣传工作,举办民俗文化节庆,组织地方文化会演,提供各地方艺术团体展示平台。比如,地方民俗展,地方工艺戏曲、书画、美食、评比活动,邀请省级专家评判并授牌,扩大涟源地方文化影响力,对有产业前景的做好项目包装,引导招商引资,让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二)社会参与

各社会文化团体是传承和发展地方文化的主体,在政府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到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工作中来。

1、各社会文化团体要努力挖掘、抢救、记录、整理自身文化,积极培养传承人,积极向文体广新局相关部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争取项目扶持的基础上,做到传统文化不失传。

2、对待地方文化,要推陈出新适应时代要求。各文化团体在继承和弘扬优秀地方文化的同时,要“扬弃”落后的成分,不断推出新的作品,新的表现形式在创新的同时,借鉴外地优秀文化,做到继承的同时,又有不断创新,借鉴外地文化,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

(三)市场运作

地方文化传承和发展,如果没有市场化运作,优秀地方文化就不能形成优势产业。

1、传统美食、工艺,通过政府的认证、推介、品牌、认知度越来越高,市场需求日益增大,要想做大做强,通过包装项目、招商引资引进先进生产线,通过品牌连锁扩大产能,就能把传统地方工艺美食做成优势文化产业。

2、文艺作品的深度挖掘可以引用市场运作,有了良好的创作题材,还要良好的创意,更需要成熟的市场运作、包装推广,比方在推出了廉政题材《烧车御史》这个精品剧目后,政府的财政投入有限。
推广精品,更需要社会资源的深度参与,既要引进创意来进一步对作品深加工,又需要资本进行全面推广,打造品牌。目前拍摄的有《湘军》、《你好,吴热情》,我市还有很多可供发掘的艺术题材。

3、政府搭台创办民俗节庆,可通过市场运作,通过招商来引进承办主体,进一步促进旅游产品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
只为美好家园鼓与呼!
共创富民强市,我们一起行动!



本文来源于《微涟源圈》,侵权请联系删除。







公众号:微信搜索

lianyuanxl


你可能是用QQ看的文章,还没有关注涟源学联公众号,麻烦占用不到你5秒钟不到的时间,搜索【lianyuanxl】。看一群青年大学生利用闲暇时间的所作所为。谢谢。


    关注 涟源学联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