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旅途】宏村的“肥水”

 

↑如水墨画一般的宏村南湖宏村的“肥水”———————作者〡蒋维胜事隔十年,第二次造访宏村,尽管这次背了单反,...



如水墨画一般的宏村南湖
宏村的“肥水”
———————
作者〡蒋维胜
时隔十年,第二次造访宏村,尽管这次背了单反,但并未急着拍照,而是认认真真跟着队伍走街串巷,听导游讲了一个小时。这一听,就记住了导游反复讲的一句话“肥水不流外人田”。

宏村的古民居已有千年历史,是中国徽派建筑的典范。粉墙、青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等,是人们对宏村古民居的基本印象。不过,当你跨进那些大户人家后,导游介绍最多的,却是天井。


古民居中的天井

天井就是高墙和屋檐之间的一个露出天空的口子,当地人称“可见天日”。宏村的男人常年在外经商,为安全防盗,房屋四面均高墙围护,且很少开窗。为解决高墙封闭的通风、采光问题,聪明的徽州人设计出了天井。天井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吸收雨水。古代徽商认为“水”就是“财”,下雨就是下金子,下雪就是下白花花的银子,且崇尚“肥水不流外人田”,四面屋檐的雨水都是向内流的,不能流向邻居家,所以各家天井下面的地面都挖有一个对应大小的四方凹槽,以汇聚雨水,寓意聚财。


环绕房前屋后沟渠

实际上,你在宏村古街巷里转了两圈后就会发现,“肥水”的问题绝不仅仅在天井里体现,整个宏村都被溪水环绕着,每一户古民居的门前或屋后,都有流动的水渠。溪水清清,水声潺潺,真可谓是九曲十弯。导游在结束讲解、宣布自由活动时说,不要担心在古村里走不出去,顺着小巷里的水渠向下游走,你会先找到我们刚才走过的斗月形的池塘——月沼,继续向下就能走到你进村的地方——南湖。
汪氏宗祠前的月沼
汪氏宗祠前的月沼  摄影 方建平

月沼是现在宏村的标志性景点,游客到此都要摄影留念。据导游介绍,这个斗月形的池塘建于明永乐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跟随导游讲解结束后,我再次回到月沼逗留。从格局上看,月沼的正中对的汪氏祠堂,而汪氏是当时宏村最大的家族,整个村镇的水系设计包括月沼池的开挖,都是汪氏家族投资所为。水既然是财,那“肥水”当然也不能流进外人田,这月沼就是村里泉水的第一个汇聚处,开挖月沼池塘,就是要使“肥水”汇聚在汪氏宗祠门下。月沼的形状也体现了徽商的思想,据说刚开挖月沼时准备是圆形,后来汪家的老祖母胡氏提出,月盈则亏,半亏有盈,于是建为现在的斗形。

“肥水”也应惠及全村老少,溪水从月沼出来后继续向下,绕屋过户,最后注于村南的湖泊,就是我们进村所看到的如画一般的南湖。除此之外,村民们又开凿了环绕村庄的溪河,在河上架设了桥梁,要进村,须过桥。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整个水系虽然别出心裁,但科学合理,不仅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而且也调节了气温,解决了消防用水的大问题。
美丽的宏村南湖  摄影  老红木
美丽的宏村南湖  摄影  郑克永

宏村的水系建设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巨大财富,现在真的成“肥水”了。实际上,水已经成为宏村的灵魂所在,试想一下,皖南山区的徽派民居到处可见,为何宏村最漂亮?就因为宏村有南湖和月沼那明镜似的倒影,才衬托出“中国画里的村庄”的最美意境,才能留住那一批批写生的画家和采风的摄影师,才能在朋友圈里吸引更多潜在游客的目光。

(来源:原创作品,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作者摄影)
原创作品,欢迎朋友圈分享转发,
公众号转载须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点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本栏目征稿启事

《心晴地方》努力为你提供原创作品和网络精品,以独特的视角,与你一起观察、认清世界和自我。《心晴地方》,一个能助你心空晴朗和身体健康的地方。


    关注 心晴地方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