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话题我眼中的贝多芬奏鸣曲(下)

 

从3个时期介绍了贝多芬的奏鸣曲,闭上眼睛用心聆听,体会不同时间段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昨天简单地聊了一下贝多芬的奏鸣曲,现在大家应该对奏鸣曲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这些奏鸣曲的创作贯穿了贝多芬的一生,风格也不尽相同。如果从现在的音乐学家研究结果来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在1796年到1800年期间,贝多芬写了11首奏鸣曲,前7周作品虽然能看出是贝多芬的“语言”,但是或多或少有向海顿和莫扎特致敬的意思。直到第八交响曲的出现,下面我们就先来聆听一下第八交响曲的第一乐章。

这首作品无论从作曲风格,作曲的形式还是演奏技巧上来说都和之前的七首作品有着极大的不同。第八钢琴奏鸣曲其实就是我们熟悉的“悲怆”,也是极少部分贝多芬自己命名的曲子。作为了贝多芬早期奏鸣曲和中期奏鸣曲的分水岭,让我们感受到了和之前截然不同的感受,是一首独一无二的很“贝多芬式的”作品。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的形式并没有采取常规的奏鸣曲式,而是大胆加入了一段非常长的非常沉重的“引子”部分去铺垫呈示部,这样的作曲风格也是非常独具匠心的,可以说影响了后来的很多音乐家的创作思路。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那年是1799年,贝多芬的耳鸣严重了起来。如果是平常人,耳朵不好顶多是会对日常生活造成困扰,但是对音乐家而言,耳鸣却是致命的。前面的引子部分仿佛是贝多芬在不断地诉说“为什么?为什么上帝要这么对我?”,或许只是这样的一个沉重的打击才早就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贝多芬,让我想起了读书时期的一句文言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中期】在1800年到1815年期间,贝多芬又写了6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就有我们熟悉的“月光奏鸣曲”。但是呢,今天我向大家介绍的是另外一首,是在贝多芬1804年创作的,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华尔斯坦奏鸣曲,可能对着个名字不是非常熟悉,换一个名字可能就听过了,别名“黎明”。这首曲子其实是贝多芬献一直赞助他的伯爵华尔斯坦,也是贝多芬的好朋友。

这年的贝多芬,有音乐评论家说是贝多芬最辉煌,最顶峰的时期,创作了“黎明”的同时更是创作了第三交响曲——英雄。



【晚期】在1815年到1822年期间,贝多芬又写了五首奏鸣曲。如果按照作曲风格来分的话,最后的3首可以说是贝多芬晚期的创作风格了。那时候的贝多芬已经功成名就过了,也不在意他的作品到底能不能被观众理解了,我们可以看作为贝多芬成仙的状态。因为那时候贝多芬已经进入了全聋的状态,只能靠内心的声响去创作,这也让他把那些奇思妙想的创作思路展现给了我们众人,就宛如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老艺术家,写着带有他印记的独特的音符,去把他的话语通过了音乐表达给了世人。(那时的贝多芬已经疏远朋友,原理社会了。可能碍于耳聋的困扰,基本也不和别人进行语言交流)。下面我们就来聆听一下贝多芬的收官之作,作品111的第二乐章。




    关注 琴声悠悠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