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紧来看看家里炒菜的油

 

现如今,在家里吃饭不但比去餐馆更健康,更安全,还能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做菜必然会用到油...





现如今,在家里吃饭不但比去餐馆更健康,更安全,还能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做菜必然会用到油,这与我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那么我们该怎样使用食用油,我们对于食用油又有哪些误区?下面就跟着小编来看一看!

(1)不要热到冒烟才烹调食物。如冒烟,油的温度接近于250℃,这样的温度使油脂劣变,产生一些过氧化物和致癌物,所以建议大家炒菜时用热锅凉油。

(2)不同的烹调方式使用不同的油:凉拌或熟食拌油可利用发烟点低但富含单元或多元不饱和脂肪酸的油类(如橄榄油﹑麻油﹑花生油等);一般的煎炒仍可用已提高发烟点的精制黄豆油(或玉米油﹑葵花油等富含单元及多元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只有在大量煎炸食品时﹐才考虑烤酥油﹑棕榈油﹑或猪油等高饱和脂肪酸﹑高发烟点的油脂。

(3)由于食用油有“四怕”:怕阳光、怕高温、怕不密封、怕进水。因此,食用油贮存要做到如下四点:一是密封,即用完后拧紧瓶盖;二是避光,不要让阳光直接照射瓶体;三是低温,将油放置在温度较低的地方;四是忌水,不要混入水。如果发现油的颜色异常,有异味,请不要食用。有些家庭习惯吃油炸的东西,为了节约将油多次反复使用,也是不可取的。当我们油炸食物时,油温需要达到170°C-190°C,所以基于安全健康的考虑,小编建议大家不要反复使用任何一种油超过三次以上。反复油炸会缠身一些或氧化物和致癌物以及反式脂肪酸,长期食用还会增加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误区1

吃油多样化就是吃不同名字的油

经常换着吃不同名称或不同品牌的油是很多人多吃油多样化的理解,事实上很多油脂虽然名字不一样但是脂肪酸构成差不多,比如,大豆油,玉米油,小麦胚芽油和葵瓜子油类似;花生油和稻米油类似;茶籽油,杏仁油和橄榄油类似;亚麻籽油和紫苏籽油类似。所谓不同油脂的替换应该按照脂肪酸构成不同的品种来换,否则就相当于没有替换了。

误区2

橄榄油只能用来凉拌

橄榄油只能用来做凉拌菜,这是不少人的认知。市场上橄榄油大多分为初榨橄榄油和精炼橄榄油。初榨橄榄油是直接从新鲜的橄榄果实中采取机械冷榨、经过过滤等处理除去异物后得到的油脂,含有多酚类等抗氧化物质,若用来炒菜,营养物质容易被破坏,最好凉拌,但是也可以用来炖菜或者调馅。但是精炼橄榄油和其他精炼的植物油差不多,烟点高,抗氧化物质和香味也被除去了大部分,但是他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耐热性较好,氧化危险小,适合用来炒菜。

误区3

无论什么样的烹调方法都用一种油

不少人家都常年备着一种油,无论炒菜,凉拌还是油炸都只用它。但是不同有的耐热性不同,过高的温度会加速致癌物质产生,带来健康风险。比如煎炸应该用最耐热得棕榈油,椰子油,黄油,牛油,猪油等;日常炒菜可选择耐热性较好的花生油,稻米油,茶籽油,葵瓜子油大豆油等;做汤,凉拌可选择耐热性较差的亚麻籽油,核桃油,初榨橄榄油等。

误区四

动物油和植物油混合吃更好

之前有这样的说法:动物油和植物油配着吃更健康,其最佳比例是1:2.这种说法其实是对膳食里合理脂肪酸比例的误解。中国营养协会建议成年人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应维持在1:1:1的比例,但是这个比例说的是整个的饮食结构,既包括烹调用油,也包括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中的脂肪酸。除了平时很少吃肉蛋奶的人,吃太多动物油弊大于利。

误区五

标有“不含胆固醇”的才是好油

对于有些人来说,胆固醇是一个很坏的东西。不少商家看到了这个商机,在植物油上打出了“不含胆固醇”的宣传词。事实上,胆固醇只在动物性食品里存在,植物油中本来就不含有胆固醇。

误区六

颜色越浅(或者深),油的品质更好

其实油脂的色泽,除了与油籽籽料的粒色有关,还与加工工艺以及精炼程度有关。

消费者在选购食用油的时候要区分颜色深浅和透明浑浊这两个概念。“就色泽而言,一般高品质的食用油颜色浅,低品质的食用油颜色深。同时,油的色泽深浅也因其品种不同而略有差异。颜色深浅度不同的两种食用油,其品质有可能相同。而透明度则较容易掌握,一般高品质食用油透明度好,无浑浊。”

因此,消费者如果仅凭颜色的深浅,就决定选择某种食用植物油,那么很有可能会错过一些既美味又营养丰富的食用油。


喜欢的话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我哦


    关注 嘴巴的快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