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蛔虫病、爱宠书院

 

爱宠学习平台:爱宠书院...



▲ 点击蓝字“爱宠书院”,关注爱宠知识学习

蛔虫病
蛔虫病是犬、猫常见的寄生虫病。寄生在犬、猫和犬科、猫科动物的小肠中,分布于全国各地。常引起幼犬和猫发育不良、生长缓慢,严重感染时可导致死亡。

病原体  有犬弓首蛔虫、猫弓首蛔虫、狮弓首蛔虫。

犬弓首蛔虫和猫弓首蛔虫常称为犬蛔虫和猫蛔虫;狮弓首蛔虫常称为狮蛔虫。犬蛔虫,虫体浅黄色,头端有3片唇,有狭长的颈翼膜,头部向腹部弯曲。雄虫长50~110mm,尾端弯曲,有交合刺两根;雌虫长90~180mm,尾端直,阴门开口于虫体前半部。虫卵近圆形,卵壳厚,表面呈蜂窝状,大小为68~85µm×64~72µm

猫蛔虫,成虫与犬蛔虫相似,只是颈翼膜短而宽,虫体前端如箭头状。雄虫长30~60mm,有交合刺两根;雌虫长40~100mm,虫卵结构与犬蛔虫相似,大小为64µm~70µm

狮弓首蛔虫,虫体头端常向背侧弯曲,有狭长而对称的颈翼膜,有3片唇,唇缘有细小的锯齿状缺刻。雄虫长35~70mm,有两根交合刺,无尾翼膜;雌虫长30~100mm,阴门开口于虫体前1/3与中1/3交界处,尾直而尖细,虫卵近似圆形,卵壳光滑,大小为49~61µm

生活史  犬蛔虫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条件下,经10~15d发育为感染性虫卵,幼犬吞食感染性虫卵后,在小肠内孵出幼虫,幼虫钻入肠壁,经淋巴系统到肠系膜淋巴结,后经血流到达肝脏、肺脏。幼虫穿过肺毛细血管,经肺泡、细支气管、支气管、气管、喉头到口腔,再被吞入到小肠发育为成虫。犬从吃进感染性虫卵到幼虫发育为成虫需4~5周时间。年龄稍大的犬感染后,幼虫常随血流带至各种组织器官内形成包囊,囊内的幼虫不能进行发育,但其尸体如被其他犬类吞食,幼虫仍可发育成为成虫。感染性虫卵如果被成年母犬吞食后,幼虫随血流在其体内各组织器官中形成包囊,幼虫不发育,但保持活力。当母犬怀孕后,包囊内幼虫激活移行到胎儿体内引起感染,幼犬出生后3周,小肠内可出现成熟的蛔虫。

新生幼犬可吮吸初乳中的幼虫而感染,幼虫不经过移行而在小肠中直接发育为成虫。

猫弓首蛔虫的生活史与犬弓首蛔虫相似,但未见胎内感染。

犬、猫也有吞食贮藏宿主如蚯蚓、蟑螂、鸟类、啮齿类等动物体内包囊的幼虫而被感染的。这时幼虫在犬、猫的胃壁、胃内发育一定时间后再到小肠内发育为成虫。

狮弓首蛔虫的生活史比较简单,其虫卵在外界适宜条件下经3~6d发育为感染性虫卵,被犬、猫吞食后,幼虫在小肠内逸出,钻入小肠壁内发育一段时间再返回肠腔,经3~4周发育为成虫。小鼠可作为狮弓首蛔虫贮藏宿主。犬、猫捕食鼠类后,亦可感染狮弓首蛔虫。

致病作用  成虫比较粗大,寄生数量多时,刺激肠壁,可引起卡他性肠炎、肠壁出血;严重时,虫体常集结成团,造成肠堵塞、扭转、套叠甚至发生穿孔、肠壁破裂。蛔虫可游走窜入胃、胆管或胰管,引起呕吐,如堵塞肝胆管,可引起犬、猫死亡。蛔虫幼虫在体内移行时,可损伤肠壁、肺毛细血管和肺泡壁,引起肠炎、肺炎。

蛔虫在小肠内寄生,大量夺取营养,使犬、猫营养不良、消瘦;其代谢产物和分泌的毒素对犬、猫呈现毒害,可引起造血器官、神经系统中毒,发生过敏反应等。

症状  主要症状为渐进性消瘦,食欲不振,营养不良,黏膜苍白,呕吐,异嗜,先下痢后便秘。偶见有癫痫性痉挛,幼犬、猫腹部膨大,生长发育受阻。

诊断  可根据临床症状并结合粪便检查发现虫卵进行确诊。

治疗  治疗药物很多

⒈驱蛔灵    100mg/kg体重,1次内服,对成虫有效;200mg/kg,1次内服,可驱除1~2周龄幼犬体内的未成熟蛔虫。

⒉丙硫苯咪唑    22mg/kg体重,内服,每日1次,连用3d。

⒊甲苯咪唑     22mg/kg体重,内服,每日1次,连用3d。

⒋左咪唑    10mg/kg体重,内服,每日1次,连用3d。

⒌伊维菌素    0.2~0.3mg/kg体重,皮下注射,每周1次。柯利犬和有柯利犬血统的犬禁用。

预防  保持环境、食槽、食物、饮水的清洁卫生;及时清除粪便;对犬、猫进行定期驱虫。


    关注 爱宠书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