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将至

 

冬至吃饺子了吗?...

冬将至
冬至(英语:winter solstice),又称“冬节”、“贺冬”,华夏二十四

节气
之一、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
夏至

相对。冬至在太阳到达黄经270°时开始,时于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比较常见的是,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而南方则是吃汤圆,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滕州等地冬至习惯叫做数九,流行过数九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
◇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黑)


◇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鲁、湘)

◇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湘、粤)
◇冬至不冷,夏至不热。(湘)
◇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桂)
◇冬至暖,烤火到小满。(桂)
根据冬至的风、霜、雨、雪预示未来天气的谚语
◇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晋)
在中国传统的
阴阳五行
理论中,冬至是
阴阳转化
的关键节气。在
十二辟卦
为地雷复卦,称为
冬至一阳生。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同时,

闰月

的设置也以冬至为标准(因为冬至总在冬月,冬月建子,为周正农历的第一个月)。
冬至日太阳高度最低,


日照时间

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少,冬至后便开始"

数九

",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

热量

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而"九九"已在夏历一月、二月,我国大部分地区已入春,因此"九九艳阳天"。
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我们现在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
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

张仲景
冬至舍药留下的。
东汉

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

面黄肌瘦
饥寒交迫
,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
南阳

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

扁食
"。这种扁食不同于饺子。


    关注 万方大通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