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深情,究竟为何种心理机制?

 

高中语文课本里讲过杜十娘的故事,曾为青楼女子,深受压迫却坚贞不屈,为摆脱逆境而顽强挣扎。将全部希冀寄托于绍兴...



高中语文课本里讲过杜十娘的故事,曾为青楼女子,深受压迫却坚贞不屈,为摆脱逆境而顽强挣扎。将全部希冀寄托于绍兴府富家公子李甲身上。然而她怎么努力也逃脱不了悲惨命运的束缚,李甲背信弃义,将其卖于孙富。万念俱灰之下,杜十娘怒骂孙富,痛斥李甲,把多年珍藏的百宝箱中的一件件宝物抛向江中,最后纵身跃入滚滚波涛之中。

杜十娘自小沦落风尘,未曾被父母和家庭庇护过,见识过人间辛酸与逢场作戏;同时,她又是性情中人,对“真情”尤其看重,将“求得有心郎”视为生命中最高的追求。

人的价值观是有顺序的,天生的禀性和后天的生活环境决定了这些顺序。一个女人活得幸福的第一重要保障,就是来自原生家庭充足的认可和爱——有了这个大后方,进可攻,退可守,哪怕爱得荒诞不经,也决不至于溃败涂地、身心俱灭。但是,从来没有这个大后方的女人就危险了。

杜十娘背水一战,她调动全部的欲望、能量与热情,从来不去想失败的可能性,或者,她根本没有资本去想。

然后发现这又是一个常见的模式:“烈女子”偏偏最容易遇到“负心汉”。然而这其中存在着必然。意识因为极度渴求温暖的心态,使得这些女子一股脑投入到“爱情”当中,并没有耐心和时间为理性留出余地;二则是由于人性的反衬与对比:世间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都有胆怯、犹豫、骑墙的一面,两个普通男女,各怀点心计,反而有了制衡,相安无事,因此在普通生活中,危险的恰恰是那些为了情爱不顾一切的人。

掏心掏肺的人,就总会显出他人的薄情寡义。真正的情沉义重,并没有几个人能匹配得起、承担得起。

关爱的匮乏、爱情至上的观点,造就了杜十娘“与爱共生死”的人格。任何单一的、极端的女性形象,都意味着一场精心的隐瞒和洗脑。爱情幻灭了,在女人身上发生了如下的心理机制:强烈的羞辱感、信仰的坍塌感、茫然的虚无感。

而走出窄门原创性的心理机制是:

1、错爱带来的羞辱感,根源是将自我价值和一次恋爱的成败捆绑在一起,这其实毫无意义。

2、当爱情信仰坍塌事时,请问一下你的“信仰”经得起推敲吗?

杜十娘把最经不起推敲的幻想当作了人生的支柱,无论她如何努力,有多少资本,她就是摆脱不了“获得男人的爱情与忠贞、获得社会身份与认可”的致命诱惑,并为此丧了命。

一个女人,既不会贬低“爱”,也不会被“爱”的重要性所压迫,这样才是正常的个体状态。

以当代的积极心理学来讲,我想我们可以说服杜十娘不死的。


    关注 璐璐一直在路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