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道 读书

 

《东方之旅》x0a赫尔曼·黑塞/著...



《东方之旅》

赫尔曼·黑塞(德国)

中篇 蔡进松/译 上海三联书店 2013年8月一版一印 ISBN 9787542638847

要不是最后附录的一篇邱柯斯基写的《的象征性自传》,我读完这篇就是一头雾水、不明所以,本来是因为昨天读完《玻璃球游戏》想找据说渊源极深的《东方之旅》来看的,结果发现《玻璃球游戏》我尚可领悟一二,这个短短的五个章节的中篇我看不懂了。结果读完附录的解析文章,我面前打开了一扇小说文学的新大门,我彻底折服在黑塞的脚下,对,不是早期的《悉达多》,不是最后的《玻璃球游戏》,而是这个短中篇。

这个小说构建了一个新的世界,但是读者不再是世界的旁观者,真正成为了一个参与者,它没说出来的话比它说出来的话要多得多,也只有听到了这些没有被说出的话,才能理解它的伟大之处——即使你还不能理解那些话。

我接下来说的,绝大多数都是读了那篇解析文章之后恍然领悟的内容,并没有什么新意,但是对于我自己而言,它的意义非常大。

首先,这是一部“盟会小说”,或许有点不合适,但是它让我想到了《达芬奇密码》、想到了神盾局、想到了共济会、想到了曾经在网上流传的控制世界的神秘力量……“盟会小说”有点像《水浒传》或者唐的家族,不过不同的是,在黑塞笔下,不是为了描述一个团体的兴衰,而是专注于个人与团体的关系,并在这种追寻当中达成心灵的完善、升华、醒悟。这是他毕生孜孜不倦的追求。我大概很幸运,看了黑塞的三部作品:《悉达多》算是早期,他让个人达成完善的方式是某种技巧、途径、修行;《玻璃球》是晚期,这种方式已经成为了融于团体,向广博的世界中寻找完美之道(如可乃西特的入世);《东方之旅》恰好是转折,是一个过程,讲了一个信徒如何从自我主义融于团体,融于某种更加崇高的精神世界,达成了升华。

然后是我最想说的,这部小说的艺术技巧。一开始我把它当作一个有点神秘感的故事,甚至看到一些很魔幻的象征意象:一个追随某个宗教团体的信徒,走在向往东方的朝拜之路上,不断地穿梭空间和时间的领域,遇到一些人,也告别一些人,开始一些事,也结束一些事;没错,里面有一些句子让我看上去很疑惑,不解其意,略作苦思之后只好跳过;可是,读到第三章,这位讲述者忽然脱离了朝拜旅程(实际这已经是很多年之后的事情),而这各宗教团体似乎也已经土崩瓦解,而“我”却想要把那段事情记载下来,当“我”发现了“我”的无能为力之后只好去请教另一位写作者,他激动地向“我”揭露了写作这个方式在记载思想和历史方面出现的语言危机——一切所记所思,化作文字便已失去本意。接下来的两章,“我”转而去拜访曾经朝拜之旅中一位中途失踪的仆人,但却惊讶地那位仆人已经成为一位圣人,他的真实身份竟然是那个依然庞大依然生机勃勃依然神秘流转的团体的首领,故事在“我”和他的转化中戛然而止,意味悠长,但又没有任何可以解读的余地。

在这里,我们应当注意到在故事一开始就讲明的加入团体的誓约之一:绝不可以将团体的经历和秘密泄露。当有人叛出团体时,领队说了这样一句让我实在不解的话:“记住,你曾经发誓对不信者保守盟会的秘密。由于我们看到你已经忘掉了这个秘密,所以你将无法把它传给任何人。”我在读的时候不解其意,我在读完之后恍然大悟。在我们阅读时已经无形之中遵守了这一誓言,成为了这个故事中的一分子:讲述者在写这本《东方之旅》时,已经处于一个实际上背叛了盟会的人的状态(他的讲述试图已经违背誓约),于是,由于这个誓约,他一旦开口,就无法将真实叙述出来,所以我们看到最后,也无法理解盟会的真正的秘密、真正的实质、真正的存在形式。这是语言的乏力,是叙述的危机,是无能也是无可奈何——忽然让我想到禅宗的“以心传心”,智慧无法用教育(在此处教育具象化为言辞)传授,只能通过自身感悟,每个人感悟会不同,但终点都是通向那个大而融合的完善之境。

这是一部有着浓郁的自传性质的小说,很多细节以及故事的整个脉络都影射了作家的人生以及思想道路。我想,或许黑塞的目的并非告诉我们他的领悟内容、他的思想(他也无法告诉我们),而是启发一种方式,一种感悟,一种召唤,一种向着最高境界的思想和谐不断前行的鼓舞。他向我们展现了一种可能。

2016年12月22日

一本在画上句号之时才真正开始讲述的书

每天都要读好书

谢谢阅读
欢迎转发
扫码关注


    关注 二佳的汽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