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山理水十景塘

 

曲径新过宛转桥,范家亭榭已全凋。风流自有文章在,不向深处笑寂寥。...

文 | 刘志平


如果说山泉是天然的奇山胜水,那山脚下的十景塘,就是人工的因山理水之作。若遇暴雨,山上汹涌而下的雨水流向何处呢?十景塘便成了天平山最好的蓄水池。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有山有水,才能山水相映,见仁见智。十景塘与天平山相互借景,背山面水。

从接驾亭欲至天平山庄,先见风景秀丽的十景塘,由塘及庄,已给人舒畅的感觉,而山庄也因这片水而倒影生景,就在天平山庄的东侧,一大片水塘组成十景塘,约十余亩池水临岸贴近游人,夏天满地荷花,映日争艳;莲叶田田,遥接碧空;荷风送爽,暑气顿消。
明末张岱《天平山庄》记:“范长白园在天平山,万石都焉,龙性难驯,石皆笏起。旁为范文正墓。园外有长堤,桃柳曲桥,蟠屈湖面。桥尽抵园。”这是指范允临因山为园,设池馆亭台之胜,甲于吴中。

每三春时,冶郎游女,画舫鳞集于何干,蓝舆鱼贯于陌上,举步游目,应接不暇。而园外引泉作池沼,蟠曲湖面即为园前之水池“十景塘”,有长堤环通,曲桥即湖面之“宛转桥”。
十景塘,按方位当在接驾亭北,由荷花池和放生池组成。大者为荷花池,约有五亩地之广,每当夏季,满地荷花映日红;小者为放生池,常有好生者将鱼在此放生,中间由一长堤相隔。池水清澈见底,池旁古树参差,塘内盛开莲河。夏日山风吹来,迎面花香四溢,令人神怡。

荷花池西架有贴水平桥名“宛转桥”,共四折,约40米左右,石板铺设,两旁围以红栏木柱。在青山碧水间是那样的悠悠闲闲,任人信步,那淡淡的红栏斑痕,显现出历史的沧桑。在此眺望,近山远水,尽收眼底;凭栏四顾,景致各异,如在画中。

明代祝允明有诗句云:“花林宛转青峰透,霞石玲珑瑞气开。”清代范瑶曾重修此桥。解放后又经苏州市园林部门多次整修。由此桥可从接驾亭直至咒钵庵,为水面捷径,与池对面桃柳长堤遥相呼应,更为十景塘增添景趣。
李继白《游天平山庄》诗道:“曲径新过宛转桥,范家亭榭已全凋。风流自有文章在,不向深处笑寂寥。”

潘奕隽诗称:“经栏低绿水,宛转接云房。卓午春人集,新晴寺衲忙。”都是描述宛转桥畔历史景致的诗作。

陈子龙《晚春游天平》诗中有“碧潭春濯锦”、“桥犹名宛转”句,亦专写此曲桥池景。
本文作者刘志平先生

原标题《因山理水十景塘》

仅作分享无商用


欢迎大家跟我们多多分享拍摄的天平美景哦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关注 苏州天平山风景名胜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十景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