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辣椒酱

 

谨以此文献给即将过去的2016,拥抱站在门口的2017。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会写一篇回忆今年过往展望明年来路的...





谨以此文献给即将过去的2016,拥抱站在门口的2017。

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会写一篇回忆今年过往展望明年来路的文。

深深地记得2016元旦撰文时内心的焦躁与惶恐。低头赶路的时候抬头望望天,欲行千里,但前路在何处?那种对未知的恐惧才是真正的恐惧。

今时不同往日,同样处在2016年,一个年头一个年尾,心境却是大相径庭。如今虽尚未确定是否今生就应沿着脚下这条路走下去,但至少也清明了心智,拂去了落满心底的尘埃。

昨日有幸与两篇好文相遇,引起我心底的阵阵涟漪。遂决定创作此文。

先介绍有缘相见的两篇好文,一文来自文道《专心吃饭,是一个很美妙的过程》,刊载至“中国作家”公众号。

摘取其中两个有趣的故事:

一则:

有一位日本禅师,日日修行,也没什么别的嗜好,唯独喜欢甜食。在他病重的时候,弟子们从全国各地赶来探望,当然也不忘带一些点心送给恩师,好让他在圆寂前尝一尝。

到快要坐化的那一刻时,老禅师一如其他道行高深的修行者,端坐席上,神情平和。但然后,他竟然拿起了一块甜饼,放进口中,有点艰难地慢慢咀嚼。

吃罢,他微微启唇,好像要说点什么,于是弟子们统统紧张地凑过去,心想师父要做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开示了,非得好好听清楚不可。老禅师终于说话了,他只说了两个字:“好吃!”然后就断了气。

一个人走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心中想的竟然还是适才甜品的滋味,留下的遗言竟然还是对那块甜品的赞美,没有任何告别,更没有不舍与恐惧,他还不算最厉害的美食家吗?

所谓的美食家难道不就该是这般模样吗?一心一意地对待眼前的食物,心无旁骛,甚至置生死于度外。

二则:

前几年,越南高僧一行禅师来香港访问。在他主持的禅修营里,他教大家用很慢很慢的速度吃饭,吃的时候不要交谈,全神贯注于眼前的菜肴,这就是所谓的“正念饮食”了。

一行禅师曾以“橘子禅”说明正念饮食的方法:不要像平常那样一边剥橘子一边吃,而要专心地剥开橘子的皮,感受它刹那间射出的汁液,闻它散发于空气中的清香。

然后取出一瓣橘肉,放进口中缓慢地嚼,全神贯注地体验门牙咬断它、臼齿磨碎它、舌头搅动它等每一个动作,直到它几近液化,被吞咽下去为止。

如果你这么做,你会对一瓣最普通的橘子产生前所未有的全新感受。你还会发现自己用不着专程购买一枚昂贵的意大利血橘,因为你根本不曾知道什么叫作吃橘子。最美妙的是,这种修行还会引导你注意吃的过程,仿佛,你不曾吃过。

比一行禅师的橘子禅更夸张的,是美国佛学导师康菲尔德的葡萄干修行法,他教导学生们用十分钟去吃一颗葡萄干,很多人吃完之后竟然觉得太饱了!

我们不可能每一顿饭都这么吃,但至少可以每天花一点时间练习心无旁骛的正念饮食。你也不用觉得它是个宗教色彩很浓的仪式,你只需要把它当成认识美食的基本练习就行了。

读完这篇文,不禁让我记起我与先生特别爱的一个节目《一路青森·小梦帮倒忙》。其中有一幕是小梦去了日本一个非常有名的稻米产地,她端坐在木桌前,木桌上只放着一只黑色釉陶碗,碗里是满满的、顶部圆圆拱起的白色米饭,最顶部撒上了几粒黑芝麻。小梦说:现在我们可以选择的食物太丰富了,但日本人心里还残留一种对食物的敬意。他们很多人现在还是会端坐在桌前,满怀敬意地吃一碗米饭,眼里心里就只有这碗饭,这是一种境界,或者说这是一种修行。

再者说,日本人每次动筷子之前都会双手合十,将筷子放在虎口,闭起眼睛,深深地说一句:いただきます(我要开动了)大概意思是说:感谢猪牛羊、鱼虾蟹的牺牲,我会用崇高的敬意好好享用你的,你们放心的走吧!我的日语老师苏曼33说,她在京都大学留学时候,曾在食堂里见过一个男生,自己一人吃饭,吃饭前也还是自言自语道:いただきます,吃完便再自言自语道:ごちそうさまでした(我吃饱了)。

所以静静地想一想,我们有多少时日,味同嚼蜡一般狼吞虎咽的匆匆吃完一餐,竟食不知味了?又有多少时日,都没来得及看清这一餐就草草地将它洗劫一空了?还有多少时日,用餐只是变成了一种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能量的工具,你是否变成了用餐机器?

听完橘子禅、葡萄干修行法、日本人的饮食习惯和自言自语,不是乐一乐就过去了,偶尔也该沉下心来想一想:食物于我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我们是否应该重拾对食物最基本的敬意,就像我们的先祖一样。(前几天我点了一个外卖,里面有一只特别大特别美的鸡腿,我端详了它好久才把它吃掉,又回家和先生多次提起那只漂亮的大鸡腿。所以那只鸡,你在另一个世界有没有一种满满的幸福感?)



另一篇偶然相遇的好文是《吃顿好的,你的人生都会改变》,刊载至“十点阅读”公众号。

她说:

花两个小时认真做好一顿饭,哪怕一个人也用漂亮的碗盘盛了细嚼慢咽,你一个人更要好好照顾自己,胃里暖了心才能安了,厨房是家初始的地方。

充满烟火气息的家庭是幸福的,这样的原生家庭培养出的自信度与幸福感,最终会让我们变得非凡。

作者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一位单身女友上周去相亲,对方约了午饭,地方一家京城老馆子。女友是南方人,也是个会做饭生活讲究的苗条吃货,我跟她说:“他应该不是个注重吃的人,而且固守老习惯,年龄至少50岁以上了。”

果然,男人年龄更大,自己选择的饭馆,菜上来的时候却这也嫌油腻,那也不想吃。

女友问:“那你平时都喜欢吃些什么?”男人回答:“我这岁数要养生了,吃得清淡,休息的时候用高压锅煮五谷杂粮的粥,放在冰箱里可以吃一个星期。”

女友不解:“每天下班吃剩的冷粥?”男人又说:“我们单位有食堂,可以带食堂做的热粥回去和冰箱里的粥拌在一起吃。”

然后,就是女友长时间的沉默了。我们见面时谈起此事,女友感触:“吃不到一起去的人是没办法过下去的。”

陌生男女能不能相处下去,吃一顿饭就看出来了,因为吃饭的习惯和对食材的喜好,都透着一个家庭的教养和层次,饭没吃完门当户对这件事就已经一清二楚了。

昨晚,当我读到那句“吃不到一起去的人是没办法过下去的”,就断然决定写作今日这篇。



我和先生来自同一个小城,那里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家乡。来自同一处的人,在吃上自然是相近的。但由于家庭规模、饮食习惯的差异,我们在吃这件事上的差异还是很大的。

我的原生家庭吃食以清淡为主。家里没有人吃辣椒,偏爱蔬菜和水果。我家吃熟牛肉总是切成硬币般薄厚,最后淋上一点香油,便上桌。先生家以荤食为主,偏油腻爱辣椒。他家的牛肉是切成内蒙牛肉干条样子的,淋上半瓶香油后上桌。我牙口不好,常常咬不动。回家后的第一餐,也是很有差距的。结婚前坐了一天火车晚上回到家,爸妈总是端上清粥小菜给我,吃完便睡去。结婚后和先生一起坐了一天火车晚上回到家,公公端上一锅羊肉汤,夹很多羊肉块给我,但我实在吃不下,喝了碗汤便作罢。抬眼看先生,他正拿着一块肥瘦相间的大羊肉吃的正在兴头,我佩服极了。

大多时候我们两个生活在一起,在饮食上也常起冲突。他在厨房做菜,我便站在厨房门口陪他唠嗑。一边唠一边嘱咐他,油放少一点、菜放多一点,盐放少一点,汤倒多一点。他时常会把我赶出厨房,大厨一般是不喜被扰的。切磋磨合了那么多年,我们的吃食终于中和了我家的清淡和他家的油腻,而饭菜中唯独一样东西消失了,那就是辣椒。

我是吃上一口辣椒,扁桃体就会立刻肿起来的体质。先生口味重,不吃辣椒吃不下饭,但他偏偏胃又不好。所以我们吃饭的时候,他总拿上一瓶辣椒酱,他一边吃,我一边唠叨:少吃点辣椒,少吃一点。最后实在看不下去,就给没收了,下一餐继续这样轮回。

这一整年中,我经历了三家公司,最终落脚于此。寻寻觅觅、跌跌撞撞中,是先生一路搀扶我走到现在。其他煽情、矫情的话也无需多言,我们的故事就是一瓶辣椒酱的故事,而这个故事还在继续着,直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


    关注 陶文码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