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捡漏还有多大空间?

 

首先说明一个概念,什么是捡漏。捡漏不单叫买便宜货。买便宜货是没有标准好衡量的。自古商家之间的行叫行,说不尽...

底部有珍贵古玉高清照片欣赏,有些器型博物馆和书上都看不到的。
首先说明一个概念,什么是捡漏。捡漏不单叫买便宜货。买便宜货是没有标准好衡量的。自古商家之间的行叫行,说不尽的漏,也说不尽的过手买卖。捡漏是缘分,即使你天天费心费力地去淘宝,也不一定能见到。捡漏就是捡上一手藏家没能更多认识到它价值的缺憾。大家各取所需,他卖个心理价位,你落个对漏的期盼。东西放在那儿,过眼人不仅是你一个人,就看谁和它的缘分大,易手得新宠了。 
  去哪儿捡漏? 
   
  捡漏该去哪里捡,常常听人说地摊有,某家古玩店铺里有。某市文博会上有,某拍卖会上有。可谓无处不在,无所不有。如此这般多的漏,似乎也太多了点,又何来藏家大呼“漏”难捡乎?其实漏就如沙里的金子,风过金出。就看这风的力道,再观这金埋的深浅。在捡漏前,首先自己要具备相关学识。那种没有半点收藏知识的人,即使买到一好物,也不该叫捡漏,实属运气碰巧。因为他少了识宝的过程和乐趣,与守株待兔没有了半点区别。漏该是在买卖过程中找,不可到人宅里见一物上眼,就一心想要,死磨硬泡得来的他人之爱,也不叫漏。 
  
  找什么样的漏? 
   
  一说“漏”,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古玉器的价值评估问题。这是一项很难的工作,难就难在古玉器本身的特性上。古玉器的制作工艺千差万别,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艺人,在制作工艺上有着不同的差别,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玉器存量,也直接影响着玉器的价值,买家的审美观的差异,对题材不同的玉器其价值的体现的不同,也会直接影响玉器的价格攀升。这一切都要求评估人必须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尽可能地熟知中国玉文化历史和古玉器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实用价值。熟知各历史阶段制作玉器的原材料的质地和现有原材料的价格,正确估量同类古玉器的存量多寡。只有全面地了解古玉器各个方面的知识以后,才能进行古玉器的价值评估。所以从实际情况看这个问题,有人称其为见仁见智的事,当属不怪。 
   不过笔者认为,捡“漏”的机会应该有。目前玉器收藏界,往往存在明清玉好卖,玉料价格飞涨的现象。由于玉料价格牵动着地方经济的特色利益问题,所以电视与平面媒体常常加大了对和田玉料的宣传与夸张。形成了新玉卖的比老件高的怪现象。这种唯新,不唯古的收藏导向,使人们缺少了许多“赏珍”的情趣。古玉中的许多玉文化现象,变得少有人问津。常常见一些玉友去一味追求玉料白不白,有无短期投机价值上去了。其实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必须兼顾到是否具有某种类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存世量的多寡,工艺品特征是否具有时代代表性,抑或是否吻合目前社会人的审姜意识。只有“鉴真”“赏珍”“唯美”多种情趣合一,才可以完全体现出一件艺术品的“漏”的内在价值和未来的价值空间。 
   
  玉器捡漏实例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清楚三点: 
  第一,别指望听了相关分析,就指望着自己也能捡上个漏。因为捡漏的几率比摸彩票中奖几率大不了多少。如果你一定认为能捡漏,那么捡漏就不会成为一种藏家津津乐道的收藏现象。不如去拍卖会上买一件,期待未来有升值空间,倒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
  第二,要学会欣赏“漏”。如果只是为了投机赚钱,还不如去频繁过手买卖来得刺激。捡漏时的过程往往是人们最难忘的。捡漏如相亲,该有个见面、过帖、下聘,过门的过程。“见面”就是上手后,凭自己的学识对物件作出正确的心里评估。“过帖”就是相互讨价还价,相互确认这物易手的最大可能成交价位。“下聘”即是方法,有形不露色询价后不还价即买下的,也有故意挑刺压价,或以地区差价信息,诱其让步的。也有观四周气候,晾晒一下货主,待其心烦气躁时,而低价出让的。但这火候,实在不易掌握。风力大,金反被埋得深。结果卖家不卖了,便就此失去了一个捡漏的机会。所以,“下聘”讲究的是方法,而不仅仅是讨便宜。“过门”就是择时成交,不可贻误战机,物归己囊当善待这“漏”,免欣喜之余将其弄损,实在是暴殄天物了。 
.............
  第三,捡漏不可以违法。如果有违反《文物法》的东西,还是劝君莫伸手,因为那是个烫手的山芋,不出事则已,出了就是大事。人活一辈子快快乐乐是最有意思的,何必让自己心绪不宁呢? 
  
下面讲一个最近在某地文博会上所见的例子: 
  某君与当地的古玩行有很好的人缘关系。随他走了几家铺,也看了几处外地来文博会的临时摊位。他频繁而热情地拿些卖家的东西过来,介绍给我的朋友看。东西都不错,而与我友心里期盼的东西尚有些差距。一圈转累了,就近坐进一个临时摊位间。猛然看见刚才上手过的清代白玉提携佩在其展柜里,便对该店家的真品率有了几份诚信的认知度。于是又看了他几件玉器。其中一件白玉符佩不觉使人眼前一亮, 
  现场点评:有良好的入场铺垫,尽管中介人不识宝,但,随时都可能产生机会,只是要看你怎么把握。 
  这是一个上等羊脂白玉,外形如圭,整器由两镂空鱼鳞纹身合而成,纹饰加宋代常用的勾云如意纹和剔地阳文“符”字组合而成的玉符佩。《说文》中,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作为符信,即通信的凭证。《周礼·典瑞》注,“符信也,人执以见,曰瑞。”《说文》中,瑞,以玉为信也。所以此处的“符”当指符瑞之意,也可以叫这个玉符佩为瑞圭,是天子赐的作为凭信的圭玉。宋赵抨《次韵程给事寓越廨宇有怀》,“言念玉符分镇日,却思琼苑拜息初。”说的当是这信物。吴大激在《古玉图考》中说,唐玉鱼府,乃当时特赐之符,非常制也。又有范石湖诗:“仙人来佩玉,符鳞当即用。”从纹样特征看,不失为一件宋代古玉珍品。卖家不识此物,买家却深知玉鱼符传世甚鲜,随即问价,试探对方的出让底线。 
  现场点评收藏知识的不对称,往往是捡漏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有人称买家识货却以低价买进,实为欺瞒。其实不然,孰不知,这买卖讲究的是愿买愿卖,货真价实过手即生意。如说欺瞒,那捡漏若不慎,稍不留神被打了眼,损失自然也就是买家的负责,所以互利是原则。在2002年南京朝天宫十月国庆古玩交易会上,有件清代白玉透雕寿字花卉香囊,4厘米大小,圆鼓形。这类东西在拍实行底价资料记录中,好的上十万,一般和口白料做工也不错的,定价也在1万至3万之间。当日卖主开价5000元,一个买家心里有数,讨价还价到4800元附近,来了不少围观的人,那买家怕被别人给抢了货,便匆忙以4800元成交走人。这件东西很值得买,清代的玉雕香囊虽然一般都较小,但它却能充分反映出清代玉雕高超的琢玉技术水平,而且具有时代的玉雕新作品的特色。买家很熟悉这件玉雕作品的市场价值。而相反,卖家事实上却仅仅赚了个跑腿的辛苦钱。这其中的预期期望值差别如此之大,都是因为对市场的真实价值资料掌握的不同所致。 
  而这件玉鱼符应该不至一人看过,却没有被人买走。恐怕不是嫌价高,抑或是不识货。所以买家心存晾晒一下货主的想法结果卖家让价也不多,终了买家便以原叫价成交,落个往后常来往的买卖人情。晚间宾馆藏友碰头会上,不少人见之玉鱼符,愿出高于数倍价让其割爱,而该藏友自是一番美味在心头了。 
  实例分析说到这里,要补充的是,在艺术品市场,赝品永远多于真品而且往往因为研究者的水平局限,会出现真假难辨的情况。市场上更不乏以假说真视真为假的肇事人。中国的仿古艺术品,一旦进人流通环节,在利益驱使下,摇身一变就成了害人的古董。凡是涉猎过艺术品收藏的人们都知道,艺术赝品的交易,利润之高与毒品大有一拼,往往是赝品比真品好卖。笔者建议将“漏”放在“赏珍”的情趣上,学会赏珍,在这个基础上,其他似乎都变得好谈,好操作起来。


【古玉鉴赏】


















































    关注 小悠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