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纸堆】曾经的过年 现在的过年 哪个更有年味

 

曾经,年味儿就是杀年猪“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月就杀猪”,过去,农民生活很苦,一年难得吃几次肉。平日喂猪攒粪...



曾经,年味儿就是杀年猪


“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月就杀猪”,过去,农民生活很苦,一年难得吃几次肉。平日喂猪攒粪,年底猪也肥了,便将猪杀掉。一来庆祝新年,补偿一年付出的劳动;二来招待亲朋好友,感谢过去一年的帮助;三来可以腌成腊肉,改善新一年的生活。

曾经,年味儿就是打糍粑


糍粑也称年糕,过年前制作糍粑是农村上千年流传下来的习俗。打糍粑、捏糍粑是一个需要多人配合的工作,全村人凑在一起打,互帮互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笑语喧哗,衬托出过年的喜庆气氛和称心如意的生活。

曾经,年味儿就是穿新衣

小女孩陈小翠正在试穿妈妈刚做好的新衣


穿新衣是个古老的习俗,到新年开始的时候,就要万象更新,从里到外都有一种新的气象,衣服就很像穿在身上的春联,表示对春天的庆贺。这个穿新衣还是辟邪的,它是驱邪降吉祥这样一个寓意在里边。不管是有钱人还是穷人,到这个新年的时候,他都得在过年穿新衣。、

曾经,年味儿就是打扬尘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曾经,年味儿就是送“灶王爷”



一般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家里的长者会敬香,并供上用自家最好吃的东西。
据说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曾经,年味儿就是办年货
过年年货的演变史可以说是我国经济发展史的缩影。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老百姓攥着米票、面票、布票、油票、肉票在供应站门口通宵排“长龙”抢购年货的场面,曾是春节前的一道景观。如今,我国的经济水平大幅提升,商品物资极大丰富,年货的品种增多了,年货的结构变化了,年货的档次也提高了。


1988年春节,那时候,能购得一台电器可以让全家人一整年都欢天喜地。
春节前夕,正在购买年画

曾经,年味儿就是贴春联





古代人们用“桃符”驱鬼避邪,它以后被红纸所取代,写上字就成了春联。后来人们把自己的愿望都写在了春联上面,用春联来表达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曾经,年味儿就是吃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农历除夕(每年最后一天)的一餐。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一家相聚,共进晚餐。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来表达感激之情。

曾经,年味儿就是拜大年



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拜年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身体健康”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礼尚娱乐。

曾经,年味儿就是收压岁钱



压岁钱不在多少,用意是镇恶驱邪,保佑平安。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胜驱邪,帮助小孩平安过年,祝愿小儿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

曾经,年味儿就是放鞭炮



古代人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渴求安泰。火药发明后,人们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汉族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燃放时热闹非凡,也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曾经,年味儿就是热热闹闹的民俗表演





初七八,各村各寨的舞龙队舞狮队莲船队河蚌队等等业余文艺团体便开始浓妆淡抹粉墨登场。习惯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男女老少们趁着这难得的闲暇时光可着劲儿在父老乡亲面前露脸。可惜如今青壮年们大多外出打工,这些乐事儿已是日渐萧条了。

曾经,年味儿就是拍一张全家福



以前,每家每户的老屋堂屋里,都会有用桃木相框装裱的全家福,看着几代同堂的温馨场面,整个家庭就充满温暖、和谐与快乐。尤其是当孩子们都长大了,离开家的时候,每当看到这幅温情的家庭照,父母就不会有失落的空巢感觉。

曾经,年味儿就是难得的玩具



小时候,每个骚年都渴望有一把“枪”,觉得拥有一把“枪”那就只就拥有了整个世界。再拗一个造“古惑仔”的造型,简直帅到没朋友。

以前过年,一进入腊月,全家人即开始制年糕、缝新衣、办年货、打扬尘、贴春联……春节期间,还要举行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等各种各样的活动,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

现在过年

预防“节日病”,少吃肉



鞭炮污染环境,影响空气质量,带来安全隐患,必须禁止



一直工作到除夕夜



过年食物不需要自己做,超市什么都有



做卫生是个老大难,只有靠保洁



只想补觉,睡一天都不嫌多



都忙着自拍,谁在乎全家福



没人表演,有也嫌弃,宁愿打麻将,唱K





团年饭里没有妈妈的味道,酒店还一位难求



拜年微信、短信、电话、QQ怎么简单怎么来,还带发红包



拜年红包得靠抢





小朋友的压岁钱可以实现买房梦



今年的玩具只想要一台手机



过年了,早点回家吧!

做卫生的时候帮忙扫扫窗台上的灰,

吃饭的时候别吝啬你的赞美,

贴对联的时候认真读一下父母的美好愿望,

自拍的时候记得收进更多的笑容,

赖床的时候请想想,这是在过年

…………

味儿,从年中来

是的,怀揣着理想 在外闯荡
酸甜苦辣不愿对人讲
经历风雨才知生命的荣光
都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精彩中也有许多无奈
新春

忙碌了一年真想回家看看

转眼一年又一年

我不知道是否混出了模样

孤独的灯光 陪我在小巷爱情磕磕绊绊又一天

初恋的承诺 月老的红线

而今不知栓在哪一边

有钱没钱 回家过年

家里总有年夜饭
年味!


都说现在的年味儿越来越淡了,但回家的迫切却一年比一年强烈。

过年走街串巷,听到家家都荡漾着团圆的热闹,觥筹交错;闻到户户厨房里都飘来的阵阵幽香,推盏豪饮。



对,这就是年味儿,一种掩饰不了的热闹和热情,年味儿就是晚辈孝敬长辈围坐在桌前敬的那一盏酒;就是屋外烟火闪耀飘进鼻内的一股幽香;就是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中的饺子;就是逛庙会看着舞龙吃着糖瓜儿仿佛又回到童年的一种享受;就是不管认识不认识,见面都说过年好的那种友好感觉;就是家家户户都贴上喜庆对联迎接新春,庆祝新的开始;就是满大街挂满了红灯笼充满了祝福话语的那种气氛……

年味儿,还是每一个归乡人的牵挂!

过年,体现着浓浓的亲情,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过年的氛围更浓,情更真,谊更切!

年究竟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我想,年首先是精神的。它决不是民族年度的服装节与食品节。而是我们民族一年一度的生活情感的大爆发,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大团聚,是实现梦想的大表现。 几千年来,老祖宗留下的最大的民俗就是过年。它通过各种传统的方式与形式表达人们对生活的愿望、情感、理想与追求。无论是贴春联、吃年夜饭、祭祖,还是守岁,燃放鞭炮,拜年等等,这些年文化的方式代代延续,其实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也就是团圆、亲情、祥和,此中包含着无比强大的民族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中国人每过一次年,就深化一次我们民族的亲和力、凝聚力,也就是加强民族的生命力。这是中华文化最深刻的一部分,是我们民族的至宝。 精神是无形的,似乎可有可无;物质是有形的,自然必不可少。精神的内涵往往通过文化的方式表现出来。由于轻视精神的意义,也就会漠视相关的文化,乃至于对于民俗所承担的民族精神与情感毫不关心。这就是春节乃至各种节日都渐见尴尬、空洞而又无奈的深层原因。浓浓的年味,其实是被我们自己的无知消解的。它缘于我们对自己文化及其价值的无知,对人的精神生活与需求的无知。我认为,年味虽然淡了,并没有伤 年味 年味 到元气,更不可能消失。

你看每年春节前的半个月,在各个地方的火车站、长途汽车站,都能看到成千上万的人拥挤着,要在大年三十前赶回家,在年根的时刻和全家人团圆在一起。不需政府花一分钱,不用任何单位组织,全国上下有上亿的人,在同一时刻拼命地往家赶。这样壮观的场面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是很少见的。我们对家、对故土有着这样强烈的眷恋。这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从骨子里涌出的对家的情感。

就是人们的抱怨——“现在年味儿越来越淡了”。我喜欢听到这样的抱怨。并不是因为年味越来越淡的事实,而是因为,人们抱怨年味儿淡,一定是心里非常想过年但找不着年味儿。这一声声抱怨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人们对年的需求、对年的情感,是存在着的,只是找不到载体,找不着可以把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的方式。 目前,春节及其风俗渐渐质变为一种文化。然而,我们并没有从文化的高度来享受传统,享受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没有创造出被大众普遍认可的有魅力的新习俗


长按二维码关注昌邑老年大学
    您积极转发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支持


    关注 昌邑老年大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