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且看大师以刀代笔,在显微镜下骏马驰骋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兰亭景区的时候,诸暨微雕艺人王仲章便将头埋在桌子上,他正在做一件很难察觉的艺术...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兰亭景区的时候,诸暨微雕艺人王仲章便将头埋在桌子上,他正在做一件很难察觉的艺术品,巧夺天工,现于方寸之间,不经意中,人们很容易将它们忽略,但是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之下,这小小的纤毫之下,却可以欣赏到,飘逸的书法、优美的诗词。它的名字,叫做——微雕…







这个在工作台前端坐的就是微雕大师王仲章,这也是他平时工作和生活的地方。王仲章,自号一弓、好石、署近墨庐,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雕刻会员,浙江省首届优秀民间文艺人才,浙江省精微艺术研究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入编《越中名人录》。王仲章出生贫寒,小时候单调的生活,练习书法就成为了他唯一的业余爱好。

1998年,王仲章在书法圣地绍兴兰亭设立自己的微书工作室,一次偶然的机会,著名微雕艺术家黄厥明先生见到了王仲章的微书作品,主动提出传授他微雕艺术。自此,王仲章一头扎进书法微刻世界,以其深厚的微书功底,在盈盈方寸之间,发挥他的智慧,追逐他的梦想。


说起第一次接触微雕,王仲章至今还记忆犹新。





每天早晨王仲章都会按时坐到工作台前,伴随着窗外的阳光,开始一天的创作。对于微雕材料,王仲章的要求是十分严苛的,通常用天然冻石、犀角、象牙、红木、玉石、乃至头发等。每一个材质王仲章都会反复观摩,材料要求质地细腻稠密,色泽美好,无细孔、无裂痕、无砂钉,天然颜色基本一致,只有这样,微雕作品在布局上、成色、操作等方面,才能和谐。





无论何种雕刻材料,打磨是一个重要环节。一方冻石,肉眼看上去已经很平整、光洁,但置于显微镜下观察,情况会大不一样。

对于追求完美的王仲章来说,在这个环节他总是显得尤其耐心。运用不同的砂纸一遍遍打磨石材,用手掌摩挲表面,以显微镜查看最细小的肌理,至臻完美,这是雕刻前最重要的工作。

材料准备就绪后,王仲章开始拿出刀具,有四棱刀、三棱刀、圆刀等。微雕书法仅用刀锋刻写,这个刀锋必须是锋锐,方、圆不偏,稍不偏正,会严重影响作品的流畅和观感。刀具宜选用风钢、白钢,此类合金钢材兼具有硬且韧的品质。对于王仲章来说,这些刀具都是他的宝贝,每一把都是由他自己亲手选材、磨制、试锋,才能定下。





做好准备工作后,王仲章端坐于操作台前,开始凝神静气雕刻作品。调好显微镜,透过显微镜片,拿着刻刀缓缓移向所雕刻的位置,细小的刀锋出现在显微镜下,却如柱子一般。在刀锋与刻面出现的放大视觉里,握刻刀的手如何用力、转动,都是一个需要长时间磨炼积累的过程。







这位已经55岁的老人,在一个放大的环境中,刀锋随着这种错觉作微小的刻写。如此精细的工作,王仲章却能做到心手通畅,仿若闲庭信步,亦如骏马驰骋。看似矛盾的景象,其实是微雕该有的心境。在旁人看来,王仲章的姿态如雕像一般,而雕刻的刀锋移动,几乎是肉眼看不出来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石章上开始呈现出密密麻麻的字,精湛的技艺和经验让这块寻常的材质慢慢变的生动起来。



如此精细的雕刻,即便对于一位已经有着二十余载经验的王仲章来说,每刻几个字便要稍作调整。心态和心情对于微雕来说,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只有心放松,刻出的字才能做到气相贯、势欲连的一个整体。但要赋予其灵动的美感,还需要进行最后一步——给雕刻的字进行打蜡上色,原本密密麻麻的文字,在着色后便更加清晰了起来。每一个细节的修饰,都需要一种一丝不苟的态度。

一件作品完成之后,王仲章便小心翼翼地收置了起来,对于他来说,每一件从大到小的微雕都是他对艺术倾注的心血和结晶。

在王仲章家中,像这样一件件经过精雕细琢的艺术作品陈列着有很多,追求艺术和完美或许是一段永远没 有终点的旅程,但是,在显微镜下,却清晰的映射出,王仲章所留下的一个个印记。





王仲章说,自己现在年龄大了,希望把微雕这门技艺传承下去。为此,他还专门在当地的学校开展课程,以期扩大微雕的技艺。

编辑 陶东烨


    关注 浙里绍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