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与敬意“: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东晋门阀政治》读完已经有半年了,却一直没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最后还是决定分享一点读后心得,说得简单,却很难做到。我们共勉吧。...



亲爱的孩子,《东晋门阀政治》读完已经有半年了,却一直没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最后还是决定分享一点读后心得,说得简单,却很难做到。我们共勉吧。

《东晋门阀政治》是一本历史类的学术专著。当初买它是出于对两晋南北朝的猎奇心态,可看到的却是庄重、有序、厚实、理性,无法不感到自己的肤浅和狭隘。只能感慨,高中三年历史几乎白学了。如果从头再来,我觉得学历史首先要学三方面的东西:研究历史的方法、历史观和面对历史的态度。

1.研究历史的方法

初中的历史老师说,history就是story。可是历史考试从来没让我们去讲故事,而是各种分析(默写)。当然,那时候我们要达到的是识记的目标,不是研究。但是如果不想拘泥于教科书,我们就得去研究、去考证。这本书教给我的,是要去大量阅读文献、思考“故事”之间的关系。例如作者对桓范家族的考证,那得在故纸堆里扎多久、做出多少精密的推敲啊。例如“东床快婿”,它描述的不仅是王羲之的风姿,更是门阀士族之间的联合和斗争。所以某种程度上,这些历史学者比案发现场的侦探有智慧得多,只是我们在刻板印象里为他们搭配的是厚厚的玻璃眼镜,不是巨酷无比的烟斗和猎鹿帽。

2.历史观

如果没有丰富的历史学知识,没有做过历史研究,就号称自己持有某种历史观,这个人肯定是自负和无知的。他有的只是一种个人的好恶、个人的思维方式,而且很有可能是受到了别人的影响。但是在这样的学术专著里,你就能认识到什么是历史观。这本书的作者相信事情的发展有因果、有逻辑,不是“天助”“天幸”。在这样朴素却坚实的历史观支撑下,他就能沉着耐心地分析研究。

3.面对历史的态度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里说,对历史要有“温情和敬意”。说起来很容易,泛泛地自视有这样的心态也简单,但是认真读点历史之后是否还能坦然接受这个要求呢?读到石勒嗜杀,“王公士庶十余万人俱死”;读到永嘉之乱,“自先帝公王,海内名士,近者死亡,皆如虫兽”;读到王导家族到王羲之这辈以后的各种死亡……虽然不是书中论述的重点,但都让我每每不忍卒读。我一遍遍问自己,我应该用怎样的态度面对这样的文字,以及文字背后的历史?还有,作者在考证一些史实的时候,如桓范的家族渊源,告诉我们很多东西因为各种原因被遮蔽了,现在即使做出一些研究和解释,也不能保证准确和全面。我忽然觉得,历史其实很脆弱。

以上这三点,是我怀着非常谦卑的态度对自己提出的希望。作为一个缺乏史学修养和阅读经验的人来说,这是我看这本书之后的一些想法。其他的,不敢造次。

这本书的内容本身也非常好,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尤其是东晋时期士族的发展、关系和影响,印象比较深的还有他们根子上的儒家传统。觉悟之前看《世说新语》完全是“外行看热闹”。

两晋南北朝的确是一个迷人的时期,但我再不会抱着猎奇的态度去寻找八卦了。


    关注 书香里的花言果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