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随遇而安》,再见不及当年

 

岁月你别催,该来的我不推。...



枯燥的高三,班里几乎没有人看闲书。

时间总是很紧迫,连午休的时间都要偷偷的去教室学习。偶然间一本书在班里传开了。

我现在也不知道这本书的主人是谁,当时只知道书名叫《随遇而安》,作者是孟非,其他一概不知。

同学们都说这书很好,我也忍不住很好奇,一本书经过N个人的手终于到了我这里,可我却仅仅看了眼封面,就不知道被谁拿走了。

然后,一耽搁,就到如今。

印象中挺厚的一本书,没想到转化成电子书就400多页,两天时间就被我消化掉。

可能印象中对它的期望一直很高,故而当现实稍有差池,我也就略感失望。一直以来,我只看过两个人的自传,李开复和他。

至今依旧超喜欢李开复的《世界因你而不同》,不是鸡汤,但是处处充满诙谐幽默与惊喜。而这本随遇而安,却没有给我那种厚重且若有所思的感觉。

零零碎碎的语言勾勒出孟非从童年到成名的所见所为,唯一惊讶的大概就是他老人家没有考上大学,但我坚信这世界上总是充满了欧亨利式结尾,比如主人公的文笔很好,好到爆棚那种。

所以,只要有一技之长,总能找到适合自己并于那里发光发热的路。

我还是挺羡慕孟非的,从小就有机会接触报社,虽然从事的都是体力活。

我没看过非诚勿扰,更不了解他的巧舌如簧,只是从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一股从容的气息扑面而来,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丝毫不慌张,倒真是让人相信他已然看破红尘、随遇而安。

成长总是与远方有关系。

主人公的远方,希腊或者德国。从白岩松的《白说》里,我就早已深深的感受到了国外的文明,很庆幸,这本书又让我重温了一番。

前两天看到一个久违的姐姐到了法国,恍惚间,我也想将来某天出国去看看,比如希腊。

有时候,关于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很难找到一种正确的评判方式,不同的人总是向我传输不同的观点,而我赞成一切,又反对一切。

可能最完美的解释,如孟非所言,我喜欢德国,但我却不愿意在那里生活。

有些幸福感,唯有当下能给得了。

可能所谓的随遇而安,都隐藏在字里行间了吧。

接受命运安排的一切,拼尽全力而后随遇而安。

我喜欢这种生活的打开方式。

也许三年前翻开这本书,我会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给所有人推荐。可是三年后,当我的经历慢慢丰富,当我看过的书越来越多,我反而觉得这原本很平常。

忽然想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可能就是受这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所驱使。

总有一天,你会很奇怪自己以前喜欢并追求的东西。

而成长的意义,恰恰在于逐渐得到那些心心念念的东西,然后丢弃掉,继续向前走。

顺便,圣诞快乐,元旦快乐。


    关注 请念起最爱的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