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电影”“国产电影”,我也不是很想说点什么

 

mdzz 我就是无所谓呀...



如果要对国产电影说点什么,总是觉得自己是比较有发言权的那个。

年轻的时候叛逆,对于国产电影那是真的嗤之以鼻。我是爱憎分明的type,喜欢一个东西,可以喜欢到骨子里,比如喜欢吃一样东西,可以连续吃上好几个月,都不会觉得腻的那种人,不喜欢一个东西,可能是连它的附属我都不会去触碰。

所以高中之后,我就基本再也没有碰过什么国产电影了,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好几年,崇洋媚外的我,每次别人约我去影院,非外国电影不看,这样还不够,甚至别人谈论起,我都会觉得特别得不屑。

我也从来没看过什么周星驰的电影,只听到过那几句最经典的台词,身边的朋友说起,我也总是笑一笑,毕竟谈论不到一起。不喜欢看喜剧,对于那个时候的我,喜剧简直就是糟粕,看过笑过,没吸收进任何有用之物,观之于人生,不会得到任何一丁点的反思。

那个时候,总是觉得,看不懂的,才是最好的,现在想来,觉得愚蠢至极。一整个儿高三的暑假,我每日每夜得刷完了岩井俊二的所有电影,对于那会的我来说,这就做境界(呵呵)。

我觉得人最大的自带属性,该是“趋之若鹜”。就是因为这样,所以广电总是审核标准及其严格,它怕很多事情得以曝光,人民的趋之若鹜,它怕遭到社会的一些负面评论,人民的趋之若鹜。它希望的就是,我们处于一个可蔼可亲的虚假社会氛围中,大家都想法及其简单得一致跟随。

就是因为那会年轻时候的叛逆,越不喜欢追随那种“少数服从多数”的准则,于是越反其道而行之。我不看任何喜剧,任何娱乐节目(甚至到现在这些我也看的很少,但是至少能够些许接受了),不识国内的明星,不看国产剧,所以我算是那种对于国产的东西最为鄙夷的那种人群了吧。

就是因为这种“趋之若鹜”的那股劲儿,让我们对于一本电影,往往会夹杂很多不是我们自己本身的看法。

我算是豆瓣电影的忠实粉丝那一类人物,每次打算看一本电影,必去豆瓣电影里看看评分以及观影人数,每次真正想看,而手头无闲暇时光,必去豆瓣电影里mark一下,标记为“想看”,所以现在我的豆瓣想看电影数目为“347本”。



每每看完一本电影,我也都会去豆瓣里mark为“看过”,并给予评分和或长或短的点评,这种好的习惯让我总是有更多的动力去看一本电影,并且也不太会忘记自己曾经看过什么电影,会想起当时自己对于这本电影的看法。每每看完电影后,我还会去豆瓣看下其他人的影评,它或多或少总是会让我发现一些我并未关注到的一些点或者背后的故事。

一些已经上映的电影,我也会去豆瓣关注下它的评分,看它值不值得我前往电影院里去看。我觉得人真的需要很强大的内心,才能去避免自己不受周遭的影响。

比如,B 很讨厌一个人 A ,B 向其他人散播了自己对 A 的一些看法,并加以一些 B 觉得的事实作证,而可能 B 身边的人曾经并未如此这样看待过 A , 在 B 的多番言语攻击之下,我可能也会对 A 有些许看法。人的自带“趋之若鹜”的属性有时候会是这般隐藏的隐性属性。甚至在自己再次谈论起 A 时,都不会认为这最早是 B 的看法,而是觉得这是自己通过一系列所谓的事实作出的总结。

比如“大话西游”,上映的时候不过是一本无人问津的片子,票房冷淡,却在几年后被几个清华大学的学生重新解读之后,一下子火了起来,周星驰甚至自己都没觉得自己的电影可以这么高深,然后就莫名其妙遭到了一堆人的追捧。







当然,我也不过是俗人一枚,同样的情况在我身上该是屡屡发生。比如我现在仍很想不大通的岩井俊二,那会觉得喜欢他就是逼格很高,看不懂的东西吧,你拍了出来,这就叫境界。那会看很多他的电影,看不懂,继续看,现在不过是想呵呵。除了画面很美,其他真的是狗屁都不是。包括你们还都那么喜欢的王家卫,不过也是很美的画面感+一些生搬硬套装逼的话。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过这样的提问:



我们总是觉得自己特立独行,却不知我们仍然不免是俗人一个,人对人的影响力始终是不容小觑。

就像我始终信奉的一点是:

受教育的程度越高,越不容易对其他群体产生歧视;

见的世面越多,越不容易对他人产生偏见。

希望我们能够越来越做到这点。

最后,我想说,《长城》和《摆渡人》我豆瓣上给了4星,《罗曼蒂克消亡史》我没看懂,也懒得去看懂,因为豆瓣评分挺高的,我不想拉低自己的档次了,于是也给了4星,好了,你们来骂。

By

动不动就懒得更新的翠了个西


    关注 翠了个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