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勇 超越东亚观察甲午

 

这部根据当年西方出版的数十种画报编辑的《甲午画册》,超越东亚,重新审视、观察甲午,给我们提供了那个时代最直观的形象,在平实无华的叙事中为我们提供了观察甲午战争的多样性视角。...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
——序《西方媒体对清日战争观察》
一百二十年前发生的甲午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场战争不仅将近代中国的历史截然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使中国被迫放弃先前三十多年洋务新政,踏上激进主义变革不归路。而且,由于这场战争,使国际政治格局重新洗牌,原先在国际政治中基本上不发挥功能的日本一跃成为一个值得注意的因素。日本的崛起,直接得益于这场战争。

对于这场战争,在中文学术界,中国始终处于话语强势,欲说还休。这是因为中国毕竟是战败一方,朝野对此都有各自追悔与反省。朝廷后悔先前几十年没有像日本那样彻底改造自己的体制,适应时代;民间知识界由于各自立场也对这场战争予以不同的解读。有的以为,甲午战争的失败说明满洲人自私,他们不可能引领中国走向现代。因此,中国现代化有待于推翻清廷,赶走满洲人。这就是孙中山的排满革命。有的认为,中国的失败主要是因为在军事体制、指挥系统上太落后,太陈旧,因而中国应该像日本那样重造一支现代化军队。于是,当战争还没有结束时,中国政府就接受这样的劝告,下决心请德国人帮助训练一支现代化新军,十年生聚,报仇雪耻。还有人认为,中国的失败主要是因为没有抓住过去几十年发展机遇,全面改造中国社会结构、组织系统、教育体制、社会管理,没有充分、放手发展自由资本主义,因而等到战后,中国政府确实在很大程度上释放社会,释放资本,重建全新的现代教育,全面仿行日本过去几十年走过的路。

应该说,过往一百年,中国人对甲午战争过程、影响、意义的认识,是全面的,深刻的,中国也确实在此后岁月中汲取了这场战争的教训,一切归零,从头开始,改变自己。1895年后的中国,不三年,面貌大变,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兴经济体,重新展示了对世界资本的吸引力,中国终于踏上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道路。

甲午战争不只是中日之间的战争,中国的话语强势实质上只是“知耻而后勇”,是失败者的沉痛反省。不过,这场战争不仅关涉中日,关涉东亚,也关涉世界格局的演变,因而在回望历史的时候,我们仅仅知道中国人怎样认识这场战争,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知道日本人怎样说,毕竟日本也是这场战争的重要一方。仅仅知道中日两国的说法、看法,仍然是不够的,还应该知道朝鲜人怎样想、怎样说,毕竟这场战争是为朝鲜前途而战,朝鲜人的看法不管是否从根本上影响了这场战争,毕竟也是重要的一方,他们的看法不论从中国立场上看对还是错,我们都无法忽视。

至于列强,也对这场战争给予各自不同关注、影响、解读,是甲午战争之所以如此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这场战争中有些事件,比如丰岛海战、高升号沉没,比如中日讲和,三国干涉还辽,本身就是因为列强的介入而发生,而改变,如果我们不清楚列强的想法、看法、说法,我们就很难真正认识清楚这场战争,我们可能依然处在民族主义悲情中。

好在世界进入了数字化时代,人们不仅比较容易地获取中文史料、中文研究成果,研究者、爱好者只要有心,就可以在非中文世界获取更多史料,更多研究成果。这些非中文史料、研究成果,极大丰富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表达,东西洋各国不同说法、看法,对我们既有看法、说法提供一个或多个修正视角。

历史研究说到底就是盲人摸象,已经消逝的过去,史料中歧义互见的矛盾陈述,研究者的探究,当然都有助于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认识。但说到底,历史没有办法复制,没有办法像自然科学那样重复试验,历史学主要还是凭借研究者的主观判断,因而所有的研究,都只是在不断接近历史真相。为了描绘一个完整的、立体的“历史大象”,现代历史学主张“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只要将不同史料、不同看法完整呈现,人们自然会从这些矛盾、复杂的陈述中理出一个脉络,描绘出一个事件的各个侧面。

作为一个影响世界进程的甲午战争,中文史料的发掘比较充分,非中文文献还有相当提升空间。这个原因非常复杂,有工具方面的原因(语言),也有政治方面的障碍(意识形态)。如今的中国已与两个甲子之前完全不同了,多侧面解读甲午战争,已近乎完全可能了。这部根据当年西方出版的数十种画报编辑的《甲午画册》,超越东亚,重新审视、观察甲午,给我们提供了那个时代最直观的形象,在平实无华的叙事中为我们提供了观察甲午战争的多样性视角。这部作品的原创性毋容置疑,相信一定会在不久的未来加进、丰富近代中国历史的表达,为近代中国历史叙事重构提供一些基础性的资料。

历史认识无止境,史料发掘无止境。一切有机会、有能力、有兴趣的有心人,都应利用自己的优势,在全世界任何可能的角落,不断扩充近代中国的历史资料。尤其是利用全球化优势,深度挖掘非中文世界有关近代中国的史料,从西方文献记载中重新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近代中国。

转载仅限全文转载并完整保留作者署名,不修改该文章标题和内容。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马勇”微信公众号,微信号:mayonghistory
扫码关注“东方历史评论”    ID:ohistory


    关注 燕园人文历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