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场休息

 

于我,我的“中场休息”已不再停于想象,而是再发现的真实处境……...



投稿

今天的文字来自小碧池的朋友,一个励志要做哲学博士的思辨girl。小碧池本人比较喜欢写安利或者吐槽电影,至于高大上的观影读后感小碧池本人搞不来。

给思辨girl点赞,也欢迎其他宝宝投稿,反正我也没钱给,哼。

▣文、冰水混合物

我是应该算得上一个不喜欢看电影的异类吧,因为相较于冗长的电视连续剧,100多分钟的电影却更容易让我失去耐心。前一阵儿上映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应该是我唯一抱着支持导演票房的意图主动去电影院看的第一部电影。虽然没有体验到120帧的视觉转换,但是李安本身赋予电影的魅力却已足够。



怎样表达《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所给予我的感触呢?

应该是那平淡的、娓娓道来的、不那么震撼的,恰是我喜欢的论调。

如何理解《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所给予我的思考呢?

主演乔阿尔文在采访中所说的一段话应该就是最贴切的表述吧——“其实当我拿到剧本的时候,我并不太懂这个角色。但后来,我就觉得比利是一个非常普通的19岁男孩,他突然发现自己身陷复杂处境中的懵懂小兵,对比利这个年龄的男孩来说,怎样找到自我,如何选择人生道路以及获得归属感,确实是个问题。最后,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明白了自己是谁,不管他在电影里做了什么选择,其实就是他发现并前往他内心深处的历程。”

其实整个电影留给我最深思考的则是“中场休息”这个字眼。一直以来,离我最近的“中场休息”印象是球赛中的中场休息,是属于每一个参与者的激烈氛围的缓冲,是体力精力的再储备,是改变战术转换战机的契机……有放松,有紧张,但却是确定的,至少在我一直以来的认知中。可是,比利林恩的“中场休息”在无比绚烂的中场秀的映衬下却流露出无所适从的迷茫和纠结,在重新认知、在找寻方向、在考量选择……没有战火,没有纷乱,但却是不确定的,这让我第一次郑重地正视“中场休息”,第一次意识到我自身所面临的“中场休息”。

李安是这样解读的——“中场休息意味着不确定、试探,甚至是暧昧、纠结,特效与故事之间,画面与文本,观众与介质,观众与导演之间,都有一次“中场休息”。李安将自己在首映礼、发布会等宣传电影的处境同样解读为他的一次“中场休息”,的确,拍电影时的他是娴熟的,是沉浸其中,确定地在制作和表达,而宣传现场的他是略显生涩的,是出离对付,不确定地接受评价。



“中场休息”是我们盼望的吧,是放松,是暂时的出离,是转折的契机,或许还有诱人的展现舞台,有见证所谓成就的观众;“中场休息”又是我们逃避的吧,是连续的中断,是离开轨道的迷茫和无所适从,或许面对的是比正式的进程中更加忐忑严苛的检验和自我反思。但是,不管是像比利林恩式绚烂的、寻找人生方向的“中场休息”,还是像李安式例行公事的、属于某个阶段的“中场休息”,却都切实地、不断地出现在我们生活和生命中、不可避免的。

意识到“中场休息”的意涵是一种财富吧。在每一次开场(惯常的生活亦或是特定的“比赛”)之后的进程中,我希望自己不再抱怨、不再厌倦,毕竟,能够沉浸其中、如此“确定地”努力和追求是多么的珍贵;在每一次“中场休息”(众人环绕的亦或一人独处的)的处境中,我希望自己既能够正视种种试探和纠结,又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我反思的勇气,毕竟,能够中断出离,在一个不确定的、甚至迷惑性的境况中接受考验重新审视是多么的难得。

李安说:“我用中场秀满足大家的想象,这不仅是一种娱乐,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寄托。”

于我,我的“中场休息”已不再停于想象,而是再发现的真实处境……

END


    关注 一汪生机的小碧池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