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北航 穿越时光,听建校十年校史

 

“北航记忆工程”于2016年启动,一期采访计划涉及1952-1962建校十年科研、教学、管理、服务等领域的50多人,采访正在持续进行中。值此辞旧迎新之际,北航校史馆特别发布《口述北航》之“建校十年”,以飨读者。...



这是一场穿越时光的对话

这里有北京航空学院创建者。

这里有为北航建校添砖加瓦的教师。

这里有北航建校初期培养的优秀学生。

他们是亲历者,是见证者,是讲述者,是北航校史馆《口述北航》项目中的珍贵声音。

北航故事,以口述之。取其精彩片段,名曰“建校十年”。特此发布,以飨读者。

与校史对话,抒北航情缘。


《口述北航》之“建校十年”
他们怀揣航空报国的梦想
 ⬆  高镇同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航博士生导师

曾任材料力学实验室主任 固体力学研究所所长等
 ⬆  赵震炎

1952年参加北京航空学院筹建工作 任教务科长

曾负责组建飞机特种设备教研室


“负重提携走天下,流离失所卧黄沙,

国之不胜家何在,自古有国才有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高镇同

“咱们老是被日本人轰炸嘛,觉得航空是一个报国比较直接的办法。”

——原北航教务科长 赵震炎

“航空技术发展是很快,因此学工就是要学最先进的。”

——“北京一号”动力组组长 杨国柱
他们从四面八方来到同一个地方
 ⬆  胡孝宣

北航首任团委书记

后曾任北京航空学院党委书记
 ⬆  杨国柱

“北京一号”项目组 动力组组长

曾参与建立北航飞机结构陈列室
 ⬆  冯宗律

曾任北航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飞行器制造系教授

参与北京一号 靶六 高空无人侦察机 研制
“什么任务我也不知道,反正他调我来就调我来。”

——原北航机械学院教授 冯宗律

“航院是什么样子呢?就是打上木桩,拉上铁丝网,围起来,就是航院的地界了。”

——“北京一号”动力组组长 杨国柱

“先修的一号楼,然后修对面的三号楼,然后修老主楼的前面那部分,然后修那个所谓的四号楼。”

——原北航党委书记 胡孝宣
名师荟萃 群星闪耀
 ⬆  张应先

北航建校元老 原北航院长 沈元 夫人
建校初期,北航的27位教授大部分由海外名校留学归来。

“陆士嘉教授,就是普朗特(著名流体力学大师)的学生。”

——原北航固体力学学科责任教授 张行

“那时候英国人要留他(沈元),他不愿意。为什么不愿意?他就有一个思想就是,我是中国人,我要回去为中国人服务。”

——沈元夫人 张应先
他们虚心求教
 ⬆  刘美孝

1954年8月毕业于北航发动机工艺专业

后留校任教 任副教授
 ⬆  范跃祖

“北京五号”项目组 地面操纵台组
“1952年刚建航空学院,叫‘北京航空学院’,是由苏联专家来指导我们学校发展的。”

——北航1954级毕业生 刘美孝

“教材也是苏联科学院院士写的。”

——原北航固体力学学科责任教授 张行

“当时我们的信念是什么?就是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北京五号”项目组 范跃祖
他们勇攀高峰
 ⬆  王洪星

北航建校元老 北洋大学航空系领队

机械学专家
 ⬆  俞公沼

原北航飞机设计系教授
 ⬆  文传源

“北京五号”项目组指挥 总设计师
“航空学院来搞北京一号,那肯定是武光的主意。”

——北航建校之初八位院系元老之一 王洪星

“大战一百天,飞机送上天,就是一段佳话嘛。”

——原北航飞机设计系教授 俞公沼

“北京五号,是在技术上提高了一步,因为解决了无人机在机场跑道着陆的问题。”

——“北京五号”项目组指挥、总设计师 文传源

“当年苏联专家有的地方也很保守,我们搞无人驾驶飞机的时候,他就说什么都不相信,最后那飞机已试飞了,在路上他都还跟我表示,他不相信我们飞得上,飞得好。最后他跟我说,他说:‘如果在我们苏联,要搞到像你们这个地步啊,我们得三个研究所,搞两年,能够搞得上去。’”

——原北航党委书记 胡孝宣
他们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北航
 ⬆  张行

曾任北航固体力学学科负责教授

博士生导师
“从1952年,工作到2004年,或者准确地说是在岗工作52年。”

——原北航固体力学学科责任教授 张行

“六十四年了……当年我只有24岁,应该说还是个孩子。从那天起,北航就成为我工作、学习、生活的一个永恒的园地了。”

——中国科学院院士 高镇同
他们正在渐渐老去
 ⬆  沈士团

原北航校长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前辈们那个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我们今天有的,是从前辈们开始,一直干到今天的……口述历史,首先要把这些东西抢救下来。”

——原北航校长 沈士团


后记:

北航校史馆现为“口述史联盟成员”,致力于丰富史料留存,助力北航精神文化传播。“北航记忆工程”于2016年启动,启动之后,校史馆开始了《口述北航》的史料采集工作。秉承口述历史客观真实的宗旨,按照年龄优先、保障重点、突出主线的原则开展采访。

一期采访计划涉及1952-1962建校十年科研、教学、管理、服务等领域的50多人,采访正在持续进行中。值此辞旧迎新之际,北航校史馆特别发布《口述北航》之“建校十年”,以飨读者。

感谢学校各部门、各位校史文化同仁、离退休老同志的鼎力支持!
编辑/成波,吴维皓

编审/田贵双

策划/北航校史馆

视频制作/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
感谢关注:北航校史馆公众号

微信号:BUAA_History


北航故事 | 北航人物

图说北航 | 口述北航

意匠北航 | 校史馆藏

校史青年小板报
记录北航历史

传承北航精神
长按二维码关注

北航校史馆

微信:BUAA_History


    关注 北航离退休工作处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