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绥儿女】曾平澜·左江边的“三姐”(下)

 

曾平澜故居(下)1934年秋,她在雷荣甲的介绍下结识了南宁的名儒雷沛鸿先生,最后到他创办的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





曾平澜

故居
(下)
1934年秋,她在雷荣甲的介绍下结识了南宁的名儒雷沛鸿先生,最后到他创办的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研究院执教。在共事中,雷沛鸿给了她巨大的影响。雷沛鸿坚定地认为,文化必须保护和普及,因为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对于工人和农民这些弱势群体,更应该借以帮助他们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特别不能够激进地“焚书抗儒”。
雷沛鸿


这些,在曾平澜听来都很“啱听”(中听)。当时有些自鸣激进的人向她说,雷沛鸿那是“中庸之道”,不利革命,但她仍然敬重雷老先生,除了完成本职教学任务,还负責主编该院的院刊《日刊》,在刊物上发表了20多篇有关政治时事和文化教育的评论文章,大力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军阀统治,传播先进的教育思想, 抨击封建的法西斯教育,并大力宣传妇女解放运动,呼吁争取女权独立……在写这些论文的同时,她还写了一些小说、散文及诗歌(新体自由诗),搜集整理童谣和民间文学,1935年夏,她还整理了自己平生的部分诗作,辑成《曾平澜诗集》,交南宁三管图书局出版。

可惜的是,这本诗集和她编辑出版的《邕宁童谣集》,由于印数不多,保管不善,至今已经基本失传,只剩下编目留在历史上。

1936年9月,雷沛鸿的教育研究院停办,曾平澜因而失业,在友人的介绍下迁居平乐县,在省立平乐中学任教,但也只干了一个学期,又失业了,回到扶绥老家,自己办了一所“波湖学园”,继续普及国民义务教育,提倡女子入学,半工半读,因而受到了乡亲父老的广泛赞扬。1939年冬,日军自钦州登陆,北上侵占南宁扶绥一带,家乡沦陷了,曾平澜只好“逃难”出国,到了南洋(今马来西亚一带),还写了一本《新加坡之前夕》(已佚),在南洋流浪了一年多,1941年又回到家乡,在同正县国民中学任教,大力宣传抗日救国,深受广大师生敬佩。
1943年12月,曾平澜在贫病交加之中病逝,时年47岁。这么一位天资聪颖、个性爽朗而富有时代色彩的女诗人,为家乡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称为“左江边的刘三姐”是完全够格的,可惜的只是由于历史的局限,她的著作未能传之于世,我们在纪念她的同时,也该对民族文化的整理加以关注和反思。
来源:《有福相随——首府后花园扶绥》


    关注 魅力扶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